14-16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侧,曾经爆发了一场决定东亚霸权归属、长达200年之久的战争,战争的主角是占据中原的大明帝国和占据草原的北元(蒙古)诸部,这场200年的大战深彻改变了东亚的格局。
话说1368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这对的大明军届的双子星座率军25万北伐元朝,当年八月,明军兵不血刃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出逃草原,元朝灭亡。然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元朝势力退出了中原,但他们依旧控制了草原、辽东、河西、云南等中原的边缘地带,并且以草原为核心板块,打出北元的旗号,号召各地的元朝旧部,对新兴的大明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之后大明与北元(蒙古)进入了长达200年的拉锯战,是为明蒙(北元)战争。总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朝对蒙古(北元)战略进攻阶段。时间跨度为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北伐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漠北,前后56年。这一阶段,大明初建,明军战斗力彪悍,大明军届名将如云,特别是明军悍将蓝玉指挥的捕鱼洱海之战,明军一战摧毁了北元朝廷,使得蒙古草原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北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退出历史舞台。朱棣时代的五征漠北军事行动,则进一步削弱了三部蒙古中最强悍的鞑靼部实力,明军还在长城以北构筑了许多军事堡垒,如斡难河卫、兴和卫、开平卫,极大地压缩了蒙古三部的生存空间,这一阶段的明军出尽了风头,也是有明一代最为积极进取的时代。

第二阶段,明朝对蒙古战略防御阶段。时间跨度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前后22年。这一阶段,因为永乐时代高强度的军事行动透支了大明的国力,新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仅1年)和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在位10年)采取战略收缩方针,裁减长城以北的斡难河卫、兴和卫、开平卫等卫所,不再对漠北进行征讨和干预,只是依靠长城防守蒙古各部的袭扰。并从安南(越南)撤军,大明经历了“仁宣之治”,但也坐视蒙古瓦剌部做大,最终酿成大祸。到了正统(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年间,瓦剌部已经逐步统一了蒙古,成为大明强有力的对手。1449年,瓦剌部太师也先率军进攻明朝,在土木堡全歼20万明军精锐,活捉朱祁镇,使得明军积累80年的声望,一朝丧尽。

第三阶段,明朝对蒙古战略相持阶段。时间跨度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到隆庆元年(1567年),前后118年。这一阶段,因为明军在土木堡大败,使得明军损失惨重,此后再也无力组织对漠北的大规模征讨,长城以北全部陷落,京师北京成了边境城市。但蒙古的日子也不好过,作为蒙古最强的瓦剌部,在京师保卫战中也是伤亡惨重,也先死后,瓦剌陷入内乱,鞑靼再次趁机崛起,双方打的不可开交,也没有余力南下中原。这一阶段,大明与蒙古在长城沿线时战时和,都没有大的突破,但总的来说还是蒙古略占优势,甚至发生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率军兵临北京城下,抢掠而去,明军却不敢与之交锋,实为明军之耻。

第四阶段,明朝与蒙古战略合作阶段。时间跨度为隆庆元年(1567年)到崇祯八年(1635年),前后68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即位,是为隆庆皇帝,此时大明与蒙古已经缠斗了近200年,都已经是精疲力尽,也都意识到无法彻底消灭对方,于是双方选择了对话与和平,标志性事件便是“隆庆开关”事件,明蒙战争结束。之后,辽东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崛起,经过10多年的征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年建立后金汗国,并多次大败明军,占据东北,威胁大明帝国的统治,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汗位后,又开始攻击蒙古诸部。后金已经成为大明与蒙古共同的敌人,于是大明与蒙古抛弃前嫌携手抗金。
然而,彼时的大明与蒙古都已经是衰老暮年,再加上200年的明蒙战争已经让这对难兄难弟元气大伤,哪里是骁勇善战的后金八旗兵的对手。1635年,皇太极征服蒙古诸部中最强大的察哈尔部,控制了漠南蒙古,大明与蒙古联合抗金的战略破产。次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满清,正式建立大清帝国,8年后,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大明帝国灭亡,满清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