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定陵挖掘的罕见镜头,万历的遗骨照,郭沫若现场指导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3-02 12:49:5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彭乙彬

编辑|t

引言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对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曲折坎坷,更是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定陵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进行授权的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当初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定陵中殿)

一、长陵还是定陵?

1955年,一封关于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上书给了国务院,希望能够对明成祖朱棣的陵墓进行发掘。发起请示的人分别有郭沫若、吴晗等人。吴晗作为专修明史的人,这似乎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对明十三陵进行发掘。

然而这则消息一出来,就遭到了考古界的反对。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以及考古所副所长夏鼐都表示反对,甚至两人还劝说吴晗,让他别那么着急发掘。

要知道皇陵不同于一般的王侯将相陵墓,皇陵所负担的历史、文物价值是极高的,而吴晗一上来就要挖朱棣的皇陵,不可不仔细。尤其是文物专家的反对,因为我国当时的考古发掘技术有限制,专业能力也不够强,甚至是专业人员都不足。

(请示)

双方各执一词,最终只好让国务院定夺。当时周总理在得知此事之后,最终他的批复是“原则同意。”于是发掘朱棣的长陵则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很快一系列的工作队成立。

然而发掘长陵毕竟没经验,想当初孙殿英对清东陵一通乱挖,于是在经过一系列挫折之后,他们想到了“试掘”,也就是说先找个陵墓来练手,在经过考察后,考古专家选择了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且很快发现了定陵的入口。

(发掘墙面)

二、定陵发掘:中国考古史的悲怆

1957年9月21日,专家们在耗费了整整一年之后,终于想办法打开了定陵的地宫大门。门开的那一刻,地宫里回荡着金石之音,这座被关闭了300多年的地宫再次重见天日。考古队专家赵其昌更担心,定陵有没有被盗掘过呢?

好在进入前殿之后,他们认为应该是没有人曾经盗掘过的。在中殿有着三套汉白玉石宝座,前面还有黄色琉璃与青花云龙的大瓷缸。在地宫的后殿打开之后,人们看到了三口朱红色的棺椁,在棺椁周围还有许多青花瓶。

(郭沫若指导中殿现场)

这就是万历皇帝与他的两位皇后的陵墓,随后工作人员对其展开发掘与清理工作。赵其昌会议当时的现场,“残朽狼藉。”棺材腐朽,加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当时条件有限,工作人员根本没办法展开工作。

为了保证文物处在恒温恒湿的状态里,工作人员只能使用酒精与福尔马林来消毒,随后从定陵中发掘出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则是那顶十二旒冕冠,这是万历皇帝在大典上才会用到的冕冠。

(万历的骸骨)

通体金丝辉煌,使用了528根仅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制而成,在帽山上还能看到两个形状类似兔耳朵的网片。金冠上还有二龙戏珠的图案,仅仅是龙身上的龙鳞就使用了8400片,这顶十二旒冕冠,堪称我国国宝级文物。

(十二旒冕冠)

在对万历皇帝的棺椁发掘中,专家们发现了明代皇帝在棺材内并非平躺,而是侧躺着弯曲着尸体,这也是“北斗七星”葬式。在对万历的尸骨进行复原时,人们发现万历患有牙周病,他的身高只有1.64米,还是驼背。

在专家们发掘之后,相应的问题立刻随之到来。首先我国在当时的文物保存与修复技术严重不足,定陵发掘之后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工艺精巧,还都留着腰封,上面写了尺寸、时间、产地与质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示意图)

但很快在这些丝织品通通失去了光泽,变得发黑发硬,我们当时连保存文物的库房都没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大堆荒唐的事情。赵其昌因为使用福尔马林,被人控诉在地宫内投放毒气,紧接着在失去专业人士指导之后,对于丝织品的拖裱工作,这是变成了荒谬。

他们将丝织品的反面错当成了正面,除了这些之外。1959年,身为定陵博物馆的办公室主任,认为用于展览的复制棺椁已经做好了。那么真正的棺椁就没用了,应该直接被清理出去,毕竟马上国庆节了。

(现场清理工作)

在民工的据理力争之下,结果该主任让警卫连将棺木丢到了野山沟里面去,等考古工作人员得知之后,再去寻找时已经尸骨无存了。在特殊时期,一伙浩荡的年轻人冲入了定陵,他们强行将地宫撞开之后,将里面砸得面目全非。

企图保护的王启发,却被他们在混乱中撞到了石头上,一命呜呼。定陵内部被泼上了油漆,所有的文物被暴力砸烧。就连万历等人的尸骨,也全部被年轻人拖了出来,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只有少量的珍贵文物保存了下来。

(散落的文物)

定陵的痛苦与悲怆,不是简单的一句“准备不足”可以开脱的。郭沫若与吴晗极力推动的那一天,恐怕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定陵最后落得这个结局。定陵对中国考古界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更是一次警钟。

三、再不敢随意开启的皇帝陵墓

今日,有不少人提问为什么不打开秦始皇陵,又或者说为什么打开乾陵?我们对皇帝陵墓内的文物由衷好奇,我们更好奇皇帝会给我们留下哪些惊喜。但要知道,在196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向全国告知,不得随意发掘帝王陵墓。

(发掘万历棺中文物)

1997年,国务院再次发布通知,大型帝王陵墓绝不主动发掘。定陵的悲剧是给所有考古工作者的提醒,在文物保存技术不完整,发掘技术不充足的情况下,发掘陵墓反而是对其的破坏。

时至今日,我们提到定陵总是分外遗憾,在发掘了六十多年之后,我们对文物的保存技术也终于再上一层楼。希望所有的文物工作者能够吸取教训,也希望所有的陵墓都不再被盗掘。

(定陵后殿棺椁)

参考资料

中国考古网.定陵初掘.[OL].2016.02.23.

新京报书评周刊.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OL].2022.01.07.

澎湃新闻.考古解析|不主动发掘帝陵,是看到60年前发掘明定陵的悲剧.[OL].2017.04.12.

澎湃新闻.中国考古之痛:定陵悲剧带给我们什么教训?.[OL].2021.03.24.

1 阅读: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