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国际竞赛美国打败中国拿到第一,团队成员几乎全是亚裔!

万事浮华 2024-07-26 01:11:05

今年 7 月份,第 65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终于结束了,我们中国队在本次比赛中拿到了全球第二的好成绩,距离第一名的美国仅仅只差两分!

本来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好事,但也有不少眼尖的网友发现,怎么美国队六个人里面四个人全是中国人面孔?

因此不少网友表示,太耻辱了,美国队自己人都没上,靠着一群华裔面孔就把我们打败了,这是新型的以华治华策略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内容存在杜撰情况。

中国队和美国队的成绩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它就像是数学界的奥运会,是全球数学界的顶级赛事。

能在这个比赛上拿奖的,都是真正的数学天才!不少在IMO上获奖的选手,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数学家或者科学家。

在本次比赛中,美国队以 192 分的总成绩夺得团体第一,中国队以 190 分的成绩位居第二,仅以 2 分之差屈居亚军。

两支队伍均获得 5 金 1 银的优异成绩,展现了顶尖的数学实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队。

中国队派出了 6 位优秀的高中生参赛,他们分别是来自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的史皓嘉(高二)、武汉市经开外国语高级中学的徐祺铭(高一)、上海中学的王淳稷(高二)、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邓哲文(高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王衔邦(高二)和叶语行(高一)。

而美国队看起来似乎更厉害。

他们以 192 分的总成绩力压中国队,获得了团体第一的殊荣。

美国选手一共有六名,其中四名引起了全网的关注,他们分别是Jessica Wan 、 Alexander Wang、Qiao (Tiger) Zhang、Linus Tang。

很多网友发现,这美国队的名字好奇怪,看这姓氏似乎是中国人啊?

美国队里几乎全是中国人?

细心的网友发现,美国队 6 名选手中有 4 名选手保留了中文姓氏,照片中大部分选手看起来也像是中国人。

Jessica Wan不就是中文姓氏里的“万”吗?

Alexander Wang不就是“王”吗?

Qiao (Tiger) Zhang不就是“张”吗?甚至名字都没有改,可以直接音译为张桥。

Linus Tang不就是“唐”吗?

美国人哪有这些姓氏,一看就是中国人的名字。

甚至有网友直言,美国队能赢,不就是靠了万同学、王同学、张同学和唐同学在里面帮忙吗?

这一现象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甚至戏称这是"华人之间的竞赛",还有人说"只有中国人才能击败中国人"。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队,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代表队中也能看到不少亚裔面孔。

美国队华裔选手比例之高,让网友纷纷感觉到一些不舒服。

有网友表示,这难道是中国队美国分队夺冠吗?

还有网友说,喷了,美国队的金牌选手姓氏一看就是华裔啊。这下可真是刻板印象爆棚了!

不过,人家说得也没错,美国队确实华裔面孔不少。

还有网友幽默地说:祝贺中国队,美国娃们的名字也是挺有文化特点的。确实哈,跟中国人名字一样。

有人更是直接了当:美国队长得挺像中国队的……这话说的,要不是穿着不同的队服,还真难分辨谁是谁呢!

更有网友总结道:"果然只有中国人才能打败中国人。"

当然,也有人借机反思:"啥?美国队基本都是华人?中国该反思了。"

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华人人才会选择去美国发展呢?

说到底,美国队里有这么多华裔选手,确实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这些聪明的华裔孩子会选择代表美国参赛?

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环境更好?还是因为那里的发展机会更多?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自然就成了美国队的一员?

这跟中国的大环境有关,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深入人心,很多家长都觉得,家里再穷,孩子也是要上学的。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选择另辟蹊径,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奥数就成为了一个看似比较好的捷径。

于是这些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奥数培训,尽管成功率并不高,但这种早期的数学训练无疑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勤奋刻苦。语言因素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研究表明,中文在表达数字方面比英语更为简洁直观。

举个例子,当我们读出"4、8、5、3、9、7、6"这串数字时,中文说话者只需要大约 2 秒钟,而英语说话者则需要更长时间。

这种语言上的优势使得中国孩子在学习数字和基础数学时比美国孩子更快。

不仅如此,中文对数字的表述也更加系统和逻辑。

从 0 数到 99999,中国孩子只需要掌握"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 14 个字,而英语则需要学习更多不规则的数字表达。

这种简洁性不仅降低了数学学习的入门难度,也使得中国学生在理解分数等概念时较为轻松。

还有"九九乘法表"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经典例子,让大多数中国人对简单计算都毫无压力。

从小学开始,中国学生就接触口算、心算、珠算等计算技能,这无疑增强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家长的重视同样功不可没。在中国,数学常被视为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家长会为孩子报名额外的数学培训班。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普遍较强,这或许也是数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说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国是在 1985 年首次参加 IMO,当时面对国际上的质疑,中国代表团决心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裘宗沪教授的带领下,仅有两名选手参赛的中国队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吴思皓获得了中国的首枚 IMO 铜牌。

此后,中国队在 IMO 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多次获得团体第一名。

然而,我们也要对 IMO 保持理性的态度。虽然它为数学天才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但我们更希望这些选手能在未来的数学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

毕竟,竞赛成绩并不等同于数学研究能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其实 IMO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9 年,最初由罗马尼亚数学家罗曼教授发起,参与国家仅限于少数东欧国家。

随着时间推移,IMO 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

回顾世界数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数学强国的崛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人物。

英国数学在牛顿时代达到巅峰,法国数学自费马、笛卡尔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势头,德国数学在莱布尼茨之后人才辈出,美国则通过吸收欧洲人才迅速崛起。

相比之下,中国数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的数学发展历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明治维新后,日本派遣学者赴欧洲留学,其中最重要的学者高木贞治在德国学习后回国改革教学方法,并在数论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日本数学界的信心。

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日本已经有了十几位影响世界的数学家。

在中国,陈省身先生无疑是近代数学发展的关键人物。

1946 年,他回国带出了一批杰出的中国数学家。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人才大多流失到了国外,但他们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直到 80 年代中期,已经七十多岁的陈先生再次回国,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数学的整体水平与世界顶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虽然一些评估机构将一些中国大学的工科评为世界第一,但实际上,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学府在前沿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仍然遥遥领先。

这提醒我们,评估一个学科是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能仅仅依赖于机械的指标统计,还需要考虑实际的科研突破和行业影响力。

回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我们固然应该为中国选手的优秀表现感到自豪,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选手的国籍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期待这些数学天才在未来能够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类知识的进步做出贡献。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奥数题难倒西方网民 中国人数学为何更好?》

新华网——《国际FUN丨中国人数学好?老外:那是真的好》

观察者网——《丘成桐:中国现今的数学水平处于世界什么位置?》

中国青年网——《第6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居第二》

0 阅读:0

万事浮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