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三伏天”是如何度过的?当时农村的夏天有多热?

是雪龙呀 2025-04-22 15:54:47

小时候家里没空调,夏天吃饭都在门口的大树下。那会儿连电扇都没有,但日子也过得去。我经常泡在河里,或者躺在竹床上。每天傍晚,我的任务就是用水浇水泥地,顺便把外墙也淋湿。我妈说这样晚上能凉快些。屋里热得没法睡,尤其是70年代那会儿,村里还没通电,晚上就靠蒲扇扇风,也没觉得特别热。大家在外面乘凉,等到下半夜才回屋睡觉。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热跟现在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傍晚时分,几个人搬着小板凳,拿着蒲扇,聚在巷子口乘凉闲聊。白天还能去池塘或小河边玩水,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如今这种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管现在家里有电视、空调,但怎么也找不回当年的那种简单快乐。

过去,人们常常用竹床乘凉。先在床上洒些井水擦一擦,躺上去感觉特别凉爽,非常惬意。但没多久床就变热了,这时换个地方躺,又能感受到凉意。那时候河道水量充足,洗澡和游泳都很方便。即使在最热的天气,只要在水里泡上一个小时,整个人就会觉得精神焕发。大家经常中午和晚上在大水坑里洗澡,有时晚上还会在屋顶上睡觉。

我小时候,夏天虽然只有风扇、竹床和清凉的河水,但也没觉得有多热,转眼就过去了。现在的人?没空调简直没法过。那时候,农村人晚上就睡在街上或平房顶上,住的都是土屋,根本不像现在的房子那么闷热。

过去西瓜的价格很低,每斤只需几分钱。夏季时,人们会饮用一种特别凉爽的汽水。大人们会在一个大水缸里加入一种白色粉末,缸子大到足以让人在里面洗澡。这种自制的饮料比市面上的可乐和雪碧更受欢迎,口感也更佳。

小时候在农村,夏天并不觉得特别热。放暑假时,我们得下地劳动,割草喂牛。到了晚上,就在村旁的河堤上睡觉,点上一堆艾草和麦糠来驱赶蚊子。干完农活后,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村边的河里,有时候从中午一直玩到天黑才上岸,手脚都被水泡得发皱了。

过去的日子真是惬意。树荫下能避暑,河里能游泳。院子里摆个大水缸,白天接满水,太阳一晒,晚上就能泡个热水澡。西瓜往井里一放,第二天吃起来冰凉清甜。晚上房顶上睡觉,凉风习习,别提多舒服了。

以前没有冰箱,老爸会把刚买的西瓜放在黄瓜架或豆角架里,早上吃起来特别凉快。要是家里有井,还会把西瓜和香瓜吊在井里,不过不能碰到水,得悬在半空中。至于家里的土豆窖,夏天就成了存放蔬菜的好地方。

童年暑假里,村里的男孩们每天都要去田里割草。正午时分,大家背着满满一筐草,热得浑身湿透。回到村口,把草筐一扔,衣服一脱,就迫不及待地跳进河里,洗个凉快澡。到了晚上,大家拖着席子,抱着被子,或者推着架子车,到村外的树底下睡觉。夜风轻轻吹过,很快就睡着了,一觉睡到天亮。有时候没风,天气闷得难受,大家干脆又跳进河里泡着。反正中原的夏天也不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30年前农村夏天有这么热吗?】

过去村里的房子都是土坯建的,隔热性能特别好。道路也是泥土铺的,太阳一落山,地面很快就凉快了。如今到处都是水泥路和水泥房,白天被太阳晒得滚烫,晚上要很久才能凉下来。城里比乡下热得多,小时候夏天连电扇都用不上,在树荫下乘凉就够了。那时候没有那么多汽车排放热气,也没有玻璃幕墙反射刺眼的阳光,更不会有空调外机整天嗡嗡作响。

三十年前,自然环境未受大规模人为干扰,高层建筑稀少,空气流动顺畅。机动车尾气和空调热排放极少,傍晚时分热量迅速消散,深夜时分依然凉爽宜人。人们常在户外搭设简易床铺,夜间还需加盖薄被以防着凉。

如今的城市气温明显比以往高了不少,原因何在?首先,密集的高楼大厦、柏油路和水泥地面在白天吸收大量太阳热量,到了晚上又慢慢释放出来。其次,道路上数不清的汽车发动机不断排出热气。最严重的是,家家户户的空调全天候运转,持续向外排放热量,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城市怎么可能不热?今年的上海就是一个典型的“热岛效应”例子。另外,年轻时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强,还能忍受,但随着年龄增长,对高温的耐受性下降,我现在就深有体会。

小时候的生活简单又美好。那时气候宜人,既不酷热也不严寒。四周青山绿水,树木繁茂,车辆稀少,空气格外清新。拥有一辆自行车就足以让人欣喜,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也能让全家人乐在其中。那时的食物天然健康,让人放心。如今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确实令人怀念,已然成为珍贵的记忆。

三十年前,生活虽然不富裕,但环境优美,心情愉悦。如今,经济状况依旧不佳,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幸福感也随之消失。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