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看官你们好!昨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敲竹杠”不同来源的三个版本,不知道您会认可哪一个版本呢?今天我们继续聊一聊“敲竹杠”这个话题,出处同样来自上海,堪称是“敲竹杠”上海版本的续集也不为过,相信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昨天我们说了发生在旧上海,商家欺凌顾客的“敲竹杠”行为,今天要说的则是发生在解放前,上海外滩十六铺码头一带的“敲竹杠”行为。
旧上海十六铺码头老照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仅为配合叙事之用,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旧上海成为对外的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一时间中外客商纷纷云集到沪上。当时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外众多客商的交汇地,同时也是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万商聚会,生意兴隆,那些从内地来沪的小商贩,白天忙着做生意,晚上找不到客栈的时候,就随便打个地铺在路边、桥头或者大户人家屋檐下面过夜了。由于他们在街头露宿,就成了巡警、地痞流氓和街头混混敲诈勒索的对象。当时市场流通的货币是银元和铜钱,虽然是真金白银,但是重量不轻,携带起来多有不便,而钱财露在外面又太惹眼。
杠棒——既是劳动工具又是钱筒
为了安全起见,这些小商贩就会把银元、铜钱装在竹筒里。那时候生产力比较落后,货物搬运都是以手抬肩扛为主。长江以南地区大多采用竹子作为搬运工具,将竹子一分为二就是“扁担”,截取一定长度但是不分开的叫做“杠棒”。
旧社会的巡警欺压百姓
杠棒的用途有两个,一是可以作为搬运工具,二是可以用作储藏银元和铜钱的钱包。时间久了,杠棒里面的名堂,就成了大家都知道的秘密。一些知道内情的巡警和流氓混混,一旦盯上了哪一个,就会敲敲对方沉甸甸的“杠棒”,识相的小商贩万般无奈,只好忍痛取一些出来奉送。这种丑陋的恶劣行为,被形象地称为“敲竹杠”。如果哪个不识时务,拳打脚踢之后,钱财照样还要受到损失,这就是“竹杠”的硬敲了。
旧社会的巡警欺压百姓
“敲竹杠”这种叫法出现以后,逐渐流传到上海各个领域。所以凡是依仗权势强取豪夺的行为,都被称为“敲竹杠”。以后还流传到了江浙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现在,银元和铜钱已经被纸钞所代替,并且退出了市场流通,钱财也不再需要装在竹筒里保存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地把那些恃强凌弱、敲诈勒索、巧取豪夺的行为,称为“敲竹杠”。
感谢大家阅读观看!作品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严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严禁以任何形式搬运、抄袭、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