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镇,作为历史古镇,曾几易其名,而部城,则是其旧时最辉煌年代的称谓。部城之义,向有两解:部军之城、部衙之城。笔者不才,窃以为后说较妥。“部”固然与军伍、军事有涉:“部,军之部伍也。”然细考当初此城之功能、特点,其军事因素似不居主导地位。这里虽也有过驻军,有过武官衙门,但都是以后的事,且其最高长官为守备。守备一职,在明,乃一城一镇之守将,列武官第四等;在清,为武五品。以封建时代重文轻武的观念论,其职级、地位都比中央六部的司、局长官低不少。而编入漕务这块的,实际上仅具近现代专业警察之性质,类似民国初的矿警、盐警、港警等,是漕运总督辖下各“卫”的军事指挥官。主要职责是守城、护漕且要听从分司长官指派,故难能因其驻署而名地。反观之,“部”在古代更多时候是作“衙署”解,与该地置城之始的史实相符合。读本书我们便可知,应漕运之急需,谋运河之东移,开始时受命具体实施这一重要国策的工部尚书朱衡就常驻节于此。待工程甫竣,工部分司、户部分司这两大朝廷部门的直接派出机构便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自湖西沽头迁署于此。地因河移,利漕而选,城为工部领衔所建,以后两分司又于此长驻署理事,名之为部衙之城,当是自然而然的了。在九州大地上的千百万座“村”中,能得获此名,既为特例,又属殊荣。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早年面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就有“部城镇”的条目。
幸哉部城!欲谙一方事,当问此乡人。本书主编义祖张君,生于斯,长于斯,情系于斯。他任部城原前进大队党支部书记多年,一直劻勷村务,服务乡梓,多有建树。今又不辞辛劳,恳召乡贤钩沉稽古,勘实采访,卓然纂成数百年来首卷部城专史,以凝乡情而励后昆,真一大可嘉可贺之盛事。
我早年求学夏镇,及壮,又在此承乏忝供公职十数载,与义祖君等有多年不移之交,幸承邀属文,遂欣为是序。
作者:胡昭穆,曾任微山县县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孙子学会副秘书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顾问。
来源|《运河古镇部城》序
编辑|苏平 李彤
审核|刘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