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孙权,为啥会变得这么糊涂?
241年,被孙权寄予厚望的太子孙登去世,留下了空悬的太子之位,以及一个日渐复杂的权力斗争局面。
在孙登生前,孙权一度对其抱有极高期望。孙登不仅具备卓越的才智和品德,而且在士人的评价中也颇具声望。其治理地方有方且礼贤下士,甚至在面对父亲偏爱的弟弟孙和时,仍表现出亲近之意。赤乌四年,孙登不幸病逝,这对孙权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孙登去世之后,东吴的政坛陷入一片混乱,孙权最终决定立孙和为太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a961c2b6393f35597129712cb2d771.jpg)
然而,孙权的这一决定并未完全解决问题。孙权的宠妃王夫人和大女儿孙鲁班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王夫人的宠爱直接影响了孙和的地位,而孙鲁班的挑拨离间又加深了孙权对王夫人的厌恶。孙权之后更是立另一子孙霸为鲁王,这一举动进一步加剧了太子之争的局势。孙权不仅未加制止,还对劝谏的大臣们置若罔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8371a4cf699f42c937a2b3a84f127d.jpg)
这一权力斗争很快蔓延至朝臣之间,形成了鲜明的阵营对立。陆逊、步骘等老臣虽不愿掺和其中,但最终也被卷入这场争端。陆逊甚至数次上书拥护太子孙和,但这一举动引发了孙权的猜忌。孙权开始调查陆逊获取消息的途径,最终将陆胤抓来拷问。虽然孙和试图通过陆胤保护自己,但最终还是陷入这一权力漩涡之中。陆逊因被怀疑而遭到斥责,最终忧愤而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bd5bae4ca48f87816c1e04a670369b.jpg)
孙权在诸葛恪、滕胤、孙弘、吕据、孙峻等大臣之间安排错综复杂的辅政关系,这一决定无疑进一步加深了东吴政坛的矛盾。孙权病逝后,年仅十岁的孙亮继位,朝中的辅臣间无法心平气和地合作。诸葛恪首先除掉了孙弘,而后在东关之战中声望鼎盛,但最终依旧被孙峻设奸计除去。这场权斗并未因孙峻专权而结束,其继任者更是继续残害宗亲,使政局更加动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3025d55cadd091677f36da615fda650.jpg)
在这一系列冲突中,孙权选择的太子孙亮未能改变政权的动荡格局。孙亮被废,诸葛恪、滕胤、孙峻等辅政大臣均未幸免于权力斗争的厄运。这场持续的权力斗争不仅动摇了东吴政权的稳定,也令曾经被孙权寄予厚望的江山积重难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eea1dd484bacf52b963ddb2939611e.jpg)
可以说,孙权晚年的昏聩不仅体现在选择继承人上的反复和无常,也反映在其对后宫之争以及朝臣争斗权力的无力应对上。尽管他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和策略,但最终为权力纷争所累,无法有效治理国家。孙鲁班在父亲病重期间,继续利用机会挑拨离间,嫁女于孙亮,而后频频在孙权面前称赞孙亮,加剧了孙权废立之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537ced51ed6e1d5f428da0a830a186.jpg)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下令意图幽禁太子孙和并赐死鲁王孙霸,尽管此举引发群臣反对,孙权仍毅然执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残酷的清洗行动,庇护孙和的大臣屈晃、陈正等人全部被杀或流放。年仅八岁的孙亮被立为太子,却未能逃脱政局的动荡,孙权定下的太子最终在几年内被废,辅政大臣尽数互相残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c49e26f79881d03b6a2f37b28a47a2.jpg)
孙权在位期间,曾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战略为东吴打下基础,使其在三国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晚年的昏聩却让他未能看清继承人之争和权力斗争的危害。太子争夺战不仅牵连了朝中重臣,更导致权臣轮流专权,使得东吴政权步入无尽的动荡和衰败之中。#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