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王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自幼读书,熟读经史,有智谋,他很早就投靠朱元璋,帮其出谋划策,随其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功勋卓著,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褒赞他“功比萧何”。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事时军中的元老级人物,因其足智多谋,曾为朱元璋的首席谋士之一。两人情谊甚笃, 李善长竭力辅佐朱元璋,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极得元璋信任。
公元1368(元至正28年)年正月,正当徐达率北伐军横扫山东之时,40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于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以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其余功臣各有封赏。就这样,继西汉缔造者刘邦后,放牛娃、穷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成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布衣天子。
李善长为人处事一向谨慎小心。大将军徐达则常年率兵在外征战。因此,明初的这两位开国大功臣、左右丞相都没有和太祖朱元璋形成多大的矛盾冲突。
明朝建立后,李善长亲自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草拟并逐步完善了律法,因此被朱元璋誉为“建明第一勋臣”。加上他和朱皇帝结为儿女亲家,两人间成了姻亲,彼此更增添了几分亲近。
俗话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回望中华历史,多少曾患难与共的生死弟兄,在大功告成之后,逐渐反目乃至成仇。在南征北战的、逐鹿中原的日子里,李善长敢于任事,当机独断,原来也是特殊时期值得赞许的长处。而在削平群雄,驱逐残元,建立大明后,李氏这一长处不免会被生性猜忌的朱元璋视为独断专行,为已登大位的朱皇帝所不容。况且,朱元璋的猜忌多疑是与生俱来的,亦或是后天环境所造就,李善长虽然谨慎小心,但不谙适应新情况而多加检点,自然离灾祸愈来愈近了。
以李善长立下的功劳以及崇高的威望 ,朱元璋是不愿无端治罪的,但在为子孙“削棘”的强烈愿望驱使下,他又不能抬手放过,必须要找个机会。一次,李善长患病在家卧床不起,于是上疏恳请致仕(辞官)。这本是一种表面文章,一种姿态,也是历代大臣惯用的手法。李擅长以为,朱元璋一定会温言挽留。出乎他意料的是,朱元璋居然顺坡下驴,立即批准他辞职。李善长本来不过是按惯例意思意思,以表达不恋权位的谦逊之态,没想到弄巧成拙丢了丞相尊位,心里暗暗叫苦不迭。
李善长“辞去相位”后,汪广洋随即继任左相。他也是追随朱元璋很久的元勋。汪广洋任丞相 3年,无所建树,遂被罢相。
朱元璋虽忌惮已经辞官的李善长,但又找不到合适的下手理由。相位传给了胡惟庸,事情就起了变化。胡惟庸也是濠州定远人,是建明头号功臣李善长的女婿,汪广洋去职后,他依仗老泰山李善长这个后台当上了左丞相。胡惟庸和岳丈不同,行事嚣张跋扈,无所顾忌,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像官员任免、升降、生杀大事,他都自作主张,不向朱元璋请示;朝野内外的报告,凡对他不利的全被扣住不报;许多想弄个官做或想升迁的人、不得志的文臣武将,纷纷奔走在他的门下,趋附于他,他大肆贪赃纳贿,卖官鬻爵,府中聚敛的各种财物不计其数。他在朝中遍竖党羽,培植亲信,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小集团,排斥、打击异己,以独霸朝堂。
胡惟庸以精明能干著称,遂得到李善长的青睐与栽培,不仅将他招为东床快婿,还多次受到李善长的举荐和提拔。胡惟庸入相后,朱元璋逐渐发现他遇事隐瞒、专断,且与已经致仕的李善长往来密切。于是有些懊悔革逐汪广洋,干脆又将汪广洋调回南京,利用他牵制胡惟庸,并让他充当耳目。
胡惟庸并未警醒,反而更加恣肆放纵。朱元璋本来就在处心积虑地铲除功臣,以为子孙削棘,他终于不再忍耐了,于是召汪广洋密询胡惟庸恣纵不法之劣迹。汪广洋本无真凭实据,不敢随意轻薄、栽赃,便采取息事宁人的圆滑态度。朱元璋大为恼怒,以“朋欺(为庇护友人而欺君)”,把汪广洋一撸到底,发配到远恶军州去了。 打发了汪广洋后,朱元璋还是余怒未消,越想越气,竟又派出一位锦衣卫使追赶汪广洋,将他处死在贬逐途中。
汪广洋和胡惟庸本是政敌,汪广洋第一次被罢相,就是胡惟庸从中使坏所致。两人之间毫无友谊,更难说朋比为奸了,汪不肯栽赃胡,或有难言之隐,他死于“朋欺”之罪,真乃冤深似海。
杀死汪广洋,胡惟庸也朝不保夕了。汪广洋罪在不体察圣心,不愿配合皇上构陷胡惟庸。而胡惟庸本就是朱元璋要穷治其罪的目标。几个善解君意的大臣,联名上书诬告胡惟庸结党谋反。
借口有了,朱元璋也不派人调查是否属实,亦不分青红皂白,一声令下,便将当朝宰相逮捕下狱。
既然是结党谋反,就应该有一批心腹党羽和密谋造反的事实,就当穷本溯源,一网打尽。但捕风捉影之事,怎能经得起仔细推敲?除掉一个对朱明江山有威胁的权相才是朱元璋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假若派有司深究下去,肯定会因为证据不足而无从下手,不好对胡惟庸下重手,于是速战速决,连可以作证人的告密者也一起诛杀, 这样就可以死无对证了。如此这般,朱元璋也可以免去许多节外生枝的麻烦。
朱元璋明里结案,暗中并没有停止侦察。表面的平静,隐藏着更凶险的危机。朱皇帝编织了一张大网,已悄悄在李善长周边张开,危险渐渐向早已致仕(辞官归里) 的李善长袭来。
李善长退休回家后,因其社会声望高,对大明政治仍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对这个潜在的威胁,朱元璋是不会视而不见的。又有善解君意之人上密折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过从甚密,经常暗室密谋,图谋不轨。这时,正遇到星变,实乃不祥征兆,有星象家说,得杀大臣以祭天应灾。朱元璋便下令赐早已退休在家的李善长自尽,这位明朝开国第一勋臣便如此做了牺牲品。真个是:天下本由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史载,胡惟庸以“谋反罪”被诛后,朱元璋顺藤摸瓜,借题发挥,将那些个性突出的、能力出众的、行为桀骜跋扈的、心怀不满的、危及朱家基业的都统统罗织进来,成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案牵连甚多,先后持续了好几年。前后共有3万多名大小官员被杀。就连位居“勋臣第一” 、早因年迈退休在家,已经77岁风烛残年的李善长也遇害,还被抄家灭族,全家70多位妇孺老幼(妻、女、弟、侄、孙)一齐被诛。
《明史》记载:李善长临死前哀叹:“进亦疑,退亦疑”。可谓一语中的。功高主疑,不论你是在朝还是退隐山野,都在劫难逃。
朱元璋还把李善长及其“从犯”的供词编纂为《昭示奸党录》一书,刊印发往各地诸衙。目的就是要说明李善长等人都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并非他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大肆诛戮功臣,更全无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破臣亡之意。
明初共有四位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除徐达上任不久就改派他职,其余三个都被朱元璋所杀。 后来,朱元璋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天下大权全部拽在自己手中。
【插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