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也有人说,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一半是克制,一半是智慧。中国人在这年纪,渐渐懂得言语如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开始学着把话含在舌尖,让它在心里转几个弯。
前日老友聚会,席间有人谈及单位是非,我举箸夹菜笑而不语,忽然惊觉这沉默竟来得如此自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在酒桌上高谈阔论的自己,恍如隔世。
中年人的言语之道,就在这一半沉默一半斟酌间。
少年时总觉"沉默是金"是种懦弱,如今方知那是通透。苏轼被贬黄州后写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何尝不是中年人的写照?历经世事后,终于明白有些枝头不必停留,有些言语不必说破。
同事老周上月吃了暗亏。部门会议上,他当众指出领导方案漏洞,句句在理却惹来记恨。后来他跟我说:"年轻时觉得真理越辩越明,现在才知道,有些对错不必争。"
这克制不是退缩,恰似春水初生时的那层薄冰,底下暗流涌动,表面却波澜不惊。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守中的智慧,往往要摔过跟头才懂。
但通透里又藏着温度。上个月女儿问我职场困惑,我斟字酌句说了三句话:"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明理不争理。"她若有所思的样子,让我想起父亲当年教我下棋时说的"观棋不语"。
中年人的社交场,渐渐从喧嚣转为静默。记得有次同学会,昔日话最多的张班长竟安静地泡茶。他说:"现在觉得听比说有意思,就像喝茶,要留白才有回甘。"这话让我想起弘一法师的"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选择说话的对象,是中年才懂的奢侈。上周陪母亲回老家,她拉着邻居李婶说了一下午体己话。回程时母亲说:"到这个年纪,还能说心里话的人,十个手指头数得过来。"
《菜根谭》里说:"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中年人渐渐明白,有些话要说给懂的人听,有些事要放在心里酿。就像父亲那本从不示人的日记,藏着最深的思绪。
言语如茶,中年方知要慢慢沉淀。王维在《终南别业》里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何尝不是言语的至高境界?看透不说透的从容,是岁月给的礼物。
上周末整理书房,翻出二十年前的会议笔记,满纸慷慨激昂的发言提纲,如今读来哑然失笑。忽然懂了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妙处。
释然不是无言,而是懂得何时开口。就像教孩子骑车,关键时那一声"稳住";像陪妻子看夕阳,相视一笑的静默;像送别老友时,那句咽下的"保重"。
《道德经》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年人的言语,是秋日枝头的果实,经风历雨后,懂得适时坠落。▽
常言道:"水深流缓,人贵语迟。"人到中年,终于明白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是把言语熬成老茶,三分热气,七分沉淀。
《格言联璧》有云:"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中年人的言语修行,就在这一半克制一半通透,一半倾听一半选择,一半沉淀一半释然间。
这个年纪,该学会让有些话在唇齿间化开,有些事在岁月里淡去。点个赞吧,愿我们都能在言语得失间,找到自在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