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2岁女孩遗书曝光:好学生心态,正在压垮这一代小孩

蓝橡树育儿 2024-03-30 22:40:39

困在“好学生心态”中的人,始终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忽视了自我的感受,也更容易受挫,无法接受失败。

一旦陷入“好学生心态”,就容易持续一生。儿童时期服从父母,青年时期服从学校,中年时期服从领导。

而“好学生心态”正在批量制造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父母要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困境。

本文作者:芒来小姐。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大学工作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他把工作重点转向高中。结果高中的心理老师却告诉他:初中的孩子心理就已经有问题了。

紧接着,徐凯文去初中,然而初中心理老师告诉他:很多孩子小学就带“病”入学了。

一环又一环的问题,这些孩子的“病根”到底从哪儿来的?

好学生困境

一种影响孩子从小到大的心病

徐凯文曾经提到过的一个青少年的案例:

这个孩子在国际学校读书,年年全班第一,目标是美国藤校。

然而有一天,孩子妈妈告诉徐凯文:孩子走了。

他用学到的知识,给自己注射致命毒药。

高三全年,他每天学到凌晨4:30。却因为一点小事没做好,崩溃了,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了。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病”,让这个优秀聪颖的孩子毁了自己。

前段时间,豆瓣有一个小组火了,让这种隐蔽的“心病”浮出水面——好学生心态。

什么是好学生心态?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迎合老师或长辈的期待,努力改变自身,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的一种心态。包含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等等。由好学生心态导致的各种负面情绪和问题,则称为“好学生困境”。

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徐凯文曾在北大做过一个数据调查,他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学生处在“好学生困境”里?

结果显示:40.4%的学生深陷“好学生困境”,认为自己活着没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如同被折断翅膀、拔掉獠牙、绑住四肢,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被迫过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生。

B站有一则视频《好学生思维迟早会毁了你:一个“坏”学生的肺腑之言》,生动描述了一个“好学生”的成长历程——

小学每天凌晨爬起来写作业,写到小臂一大片洗不掉的黑色素墨渍;老师像暴力机器一样。驱动博主学习的,不是对知识的好奇,而是对成绩退步的恐惧。

长期的服从和压抑给博主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缺少主见、不善言辞、性格懦弱、卑微讨好、以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直到长大成人,博主都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TM就是好学生思维。”

视频一夜爆火,收获百万点击,大家惊呼“全中”。很多陷入“好学生困境”的网友,在弹幕里留下一个他们最恐惧的词:乖。

博主愤慨地说:“你们夸我乖,是在夸我服从性高吗?容易被驯服吗?像小猫小狗一样可以随便拿捏吗?”

好学生看似成绩又好又听话,实际上从小到大都活在一种“被迫顺从”的状态里,被他人驯服雕刻,以至于产生一种脆弱的“奴性”。

就像博主说的:“由于一直接受的都是外界正向反馈,不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获得更高的成就,所以‘好学生’面对打击承受力更弱。

考差了就哭,搞砸了就恐慌焦虑,为了获得认可不断内卷,拼命内卷,导致整个社会畸形病态。”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好学生困境”伴随着孩子长大,逼着他们一点点削掉自己的棱角,磨平自我和愿望,变成一颗麻木空洞的小齿轮。

就像“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的一位网友说:“好学生是被教育者构建出来的牺牲品,整个过程,即使死不掉,也起码掉层皮。”

好学生心态,

正在批量生产抑郁症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特别扎心的话:好学生就像工厂合格质检产品,学历是盖在上面的印戳。

为了得到这个戳,孩子不惜放弃梦想、热爱、喜好和自我。

2021年,西安一名12岁女孩,在墙上写下“再见了”三个字,从20层楼一跃而下。

跳楼前,她留下了两页遗书,总共只有两句话: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原来,女孩班主任怀疑她偷钱,再三逼迫她承认,并通知了孩子母亲。

母亲打女儿电话,打不通;去午托班找她,找不到。找得正焦头烂额的时候,得到了女孩跳楼的消息。

女孩妈妈悲痛极了,她认为是老师把孩子逼上了绝路。

“即使孩子手里拿了钱,也不能确定是偷的。再说,家里经济条件可以,零花钱也给得比较充裕,孩子有什么理由偷钱?三名老师对她连续审问,到底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真正把孩子逼上绝路的是“被外界否定、批评”。

女孩从小被要求成绩优秀、乖巧听话,属于“哪怕自己想不开跳楼,也害怕把路弄脏被人骂,干脆先道歉”那种孩子。

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女孩努力活得小心又压抑,做任何事都害怕被外界挑剔,表现出一种高度服从性。

内心深处,这类孩子觉得:“活着唯一的意义,就是别人的认可。”一旦遭遇别人的失望、否定、嫌恶,就会陷入极度惊恐。

美国心理医师Leonard Sax在《棉花糖女孩》一书中写道,比起男孩,女孩更乐于在学校中讨好老师,因此也更容易陷入“好学生心态”

一旦陷入“好学生心态”,就容易持续一生。儿童时期服从父母,青年时期服从学校,中年时期服从领导。

豆瓣“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中,很多人30多岁、结婚生子了,仍然还是那个“不敢跟领导说想上厕所要离开一下,还是像读书时那样,宁可憋一节课也不敢举手。”

北师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应聘到一所很好的大学当老师。

这所大学的附属公立小学很牛,可以给女儿提供很棒的教育,但他考虑再三,还是给孩子选择了一所普通私立学校。

为什么呢?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解释原因:

“我希望你不要成为受害者,把自己的人生归功/归咎于别人,让别人为自己负责。

好学校为学生安排好了一切,以至于让学生相信,我只是碰巧在这样的环境里,碰巧受到了最好的教育,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是。”

他从事心理咨询多年,从不敢反抗家暴的妻子、不敢反对上司的员工、不敢拒绝父母控制的来访者身上,都看到过这种教育教出来的“受害者心态”。

当然,坏心态并非来自公立教育,李松蔚认为,它主要来自整个功利社会对教育的渗透。

而一个孩子想要走出这种心态,真正拥有自己的人生,就需要先从“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开始。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

走出“好学生心态”?

想要学会对自己负责,首先,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识别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李松蔚教女儿游泳时,为了鼓励女儿克服恐惧,这样告诉她:“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已经害怕了十几次,再害怕80几次就能学会了。”

女儿听到后,开始觉得恐惧很正常,每个人都有;同时感到“胜利在望”,便放松下来,鼓起勇气争取到最后。

心理咨询中有一句老话:直面痛苦,就是消除痛苦的最有效方法。

洞察情绪的同时,孩子也预想着“最坏后果是什么”,随着情绪被接纳,这个结果也变得可以被承受。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保留自信和力量,不会因为丧失外界肯定而脆弱不堪。

然后,父母要在沟通中注重共情和赋能。

我有一名女性来访者,总是在咨询中强调“我这个人什么爱好都没有”。

我不断重复问她:“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爱好这个词让你有什么联想吗?”“你总是强调这句话,爱好对你是不是很重要?”

十几次咨询后,她终于松口,说了真心话:其实她有一个爱好,喜欢去各种咖啡厅品鉴咖啡,但害怕说出来后会被我嘲笑、否定,干脆就装作自己什么都不喜欢。

而我不断卸下她的伪装、不断尝试挖掘她的真心话,这份努力让她觉得:哪怕说出实话,我也是会认可她的。

她便把鼓起勇气,隐藏了20年的真实自我,展示在了我面前。

这份卸下伪装、挖掘真实的努力,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必不可少的。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到一个概念:功绩社会。意思是整个社会崇尚自我剥削的功绩主义。

功绩社会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空心病,孩子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外面已经承受了很大压力了,回到家父母就需要给予慰藉和赋能。

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共情式的沟通,给孩子的压力松松绑,这样他才有力量更好地成长、适应。

此外,松弛感很重要。

孩子天生是会放松的,只要父母允许孩子偶尔做一些无意义但开心的事,比如撕纸、发呆、大叫、听歌,孩子自己就会慢慢放松下来。

因为孩子陷入“好学生心态”的时间还不长,只有几年或者十几年,所以在松弛感的帮助下,也容易从这种思维里跳出来。

长大成人后,能够自我放松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无论什么环境下,心态都能保持得不错。

如此一来,就不会长年累月陷入“好学生困境”,因为具备松弛感的孩子,不容易钻牛角尖,视野和格局会更宽阔一些。

只要孩子内在是充满力量的,就不会被某一种价值感束缚,而是打造并坚守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就像豆瓣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宗旨:去他的三好学生吧,我要给我自己颁奖状!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