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607年,晋灵公与正卿赵盾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终于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死赵盾,但是却被赵盾逃过一劫。赵盾于是准备逃亡其他国家,但是还未出晋国国境,赵盾侧室赵穿就杀死了晋灵公,随后赵盾便被迎回国都继续执掌国政。
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写下了“赵盾弑其君”之语,给出的理由是“您是正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不惩罚凶手,弑君的人不是您还是谁?”赵盾不禁感慨“哎呀!《诗》说:‘因为我的怀恋,给自己带来了忧戚。’恐怕就是说的我了。”赵盾只是感慨了一声,便接受了自己弑君的恶名。
虽然承担了弑君的恶名,但是赵盾的地位并没有受到挑战,并于同年派遣赵穿去成周迎接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
当年在晋献公时期,发生骊姬之乱,再这场动乱当中晋献公确立了两个原则一废除公族(一般由公族担任)这个官职,即断绝了公族的求官之路;二是不蓄群公子,即将除太子以外的公子送往其他国家。
这两个政策一直被执行,晋成公居住在成周就是因为第二个原因。所以这就导致了刚刚继位的晋成公在晋国没什么势力,为了拉拢晋国的诸卿大夫,晋成公决定废除第一个原则,重新任命公族大夫等公族官职。但是这些公族官职却并没有由公族担任,而是由诸卿大夫的嫡子、庶子们担任。
作为赵氏家族的族长,赵盾无疑是赵氏的嫡系一脉,但是赵盾却请求让赵括担任由嫡子出任的公族大夫一职,这一举动宣示赵盾放弃自己一系嫡系的地位,而转让给赵括一支。
赵盾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年赵盾的父亲赵衰与晋文公一同流亡戎狄,赵衰与狄女叔隗生下赵盾。后来赵衰与文公返回晋国,为了报答赵衰,文公将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赵衰为夫人。赵姬为赵衰生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由于赵姬是夫人,所以赵姬的三个儿子才是赵衰的嫡子,而赵盾虽然是长子,但是赵盾母亲只是赵衰的妾室,所以赵盾其实并没继承赵氏资格。
但是赵姬觉得赵盾十分贤能,所以赵姬请求赵衰让赵盾为嫡子,使自己的三个儿子居赵盾之下。
于是在赵姬的谦让之下,赵盾就成了赵氏的嫡子,并在赵衰死后,继承其地位与政治遗产,一举成为执掌晋国国政的正卿。
而与此同时赵姬的三个儿子命运并没有赵盾那么好的运气,虽然赵盾专权晋国,但是他的三个弟弟却在赵盾执掌晋国时几乎没有任何存在记录,而且他们的仕宦之路也是大为波折,即使到了晋景公三年,赵姬三子依然没有一人出任为卿。
两相对比之下,赵姬三子对赵盾的怨恨之心自然也算是平常之事。
所以可能是为了缓和赵氏家族内部的矛盾,赵盾才做出如此让嫡的举动。
当然除了缓和家族矛盾这个理由之外,还有就是弑君的问题。此时的晋国的国君的军权相较于卿权而言,还是比较强势的。赵盾可能是害怕这个未来国君的清算,才做出了让嫡的举动。
赵括的母亲赵姬是晋文公的女儿,也就是现任国君晋成公的姐妹,也就说晋成公是赵括的舅舅。
凭借这样的血缘的关系,让赵括担任赵氏的族长,到时候即使清算赵盾的弑君问题,也不至于连累整个赵氏家族。
所以为了缓和家族矛盾以及家族的存续的问题,赵盾做出了还嫡的举动。
但是赵盾还嫡的举动其实依旧存在极大的问题,不仅没有缓和家族矛盾,反而因此之后矛盾愈加突出,最终成为了赵氏下宫之难的原因。
呵呵,公族大夫只是挂名,实权不大,从上古时代到清未民初族长的权力没少过,何况春秋战国时的族长权力最大
下宫之祸本身就是赵氏内讧引起的
赵括
下宫之难不是因为叔嫂关系才发生的吗?[汗]
哪个赵括
赵盾侧室赵穿,这是什么鬼,你是你爸的小妾嘛[得瑟]
要是赵氏没搞一个下宫之难出来,说不定晋国和齐国一样搞个赵氏代晋出来。
同名同姓而且同一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