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痛恨的一个姓氏,男的世代做奴,女的为娼,到底是哪个姓?

熹然随心过去 2024-11-18 20:33:1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当过和尚、要过饭、打过仗,深知民间疾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与民同苦的皇帝,却对一个姓氏深恶痛绝,下令将所有这个姓氏的人世世代代贬为奴婢。史书记载,但凡此姓男子,必为奴仆;此姓女子,必入教坊。更有甚者,朱元璋还下令挖了这个姓氏祖先的坟墓,将其尸骨鞭打示众。到底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一国之君如此痛恨一个姓氏?为何要让无辜的后人承担如此深重的罪责?

蒲寿庚叛宋投元始末

世人皆知南宋末年的悲惨命运,却鲜有人知这其中竟有一位叫蒲寿庚的人物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位身居要职的泉州市舶司副使,本该为国效力,却在关键时刻背叛南宋,投靠蒙元,酿成了一场惊天巨变。

当时的泉州,乃是南宋最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每年来自阿拉伯、波斯的商船络绎不绝,带来香料、珍宝,使得这座城市富可敌国。而蒲寿庚作为市舶司副使,实际掌管着整个泉州的海上贸易。据《宋史》记载,蒲寿庚家族世代经商,与阿拉伯商人有着深厚的渊源,正因如此,朝廷才委以重任。

咸淳七年,蒙元大军压境,南宋朝廷已是风雨飘摇。此时的蒲寿庚不但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更掌控着数千精锐水师。按理说,他该全力支持朝廷抗击外敌,可他却暗中派人与元军首领伯颜联络。

元军南下之时,蒲寿庚竟献上泉州城防图,并暗中为元军准备粮草。更为可恨的是,当得知宋廷派遣宗室和大臣逃往泉州避难时,蒲寿庚立即将消息通报元军。等到这些宗室大臣抵达泉州,他先是以盛大宴席相迎,转眼间却派兵包围,将这些毫无防备的宋廷重臣尽数擒获,解送元军大营。

史书记载,仅在泉州一地,就有二百多位宋室宗亲惨遭杀害。其中不乏年幼稚子,竟无一幸免。蒲寿庚的背叛,不仅断送了南宋在海上的最后退路,更让无数忠良遭受惨死。

投降元朝后的蒲寿庚被封为"平海王",继续把持泉州海上贸易。他不但没有因背叛而受到惩罚,反而在元朝的扶持下,权势更胜从前。据说,他府邸中的奢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宋室王族。

这一切,都被后来的史官详细记载。当年那些被残害的宋室宗亲,他们的血泪史也随着历史的长河流传下来。而这,正是几十年后朱元璋对蒲姓深恶痛绝的根源。蒲寿庚虽然在元朝享尽荣华富贵,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背叛之举,会给几代后的族人带来无尽灾难。

蒲姓遭受株连的具体政策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达了一道震惊朝野的圣旨。这道圣旨直指蒲姓,其内容之严苛,在明朝历史上都属罕见。根据《明实录》记载,圣旨规定:凡蒲姓男子,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编入奴籍,世代为奴;蒲姓女子则需入教坊司,终身为娼。

这项政策的执行可谓雷厉风行。各地官府接到圣旨后,立即派出衙役挨家挨户搜查蒲姓人家。在杭州府的档案中记载,仅一月之内就查获蒲姓人家二十余户,共计八十余人。这些人的财产被尽数没收,男丁被送往各个官府充当长工,妇女则被送往教坊司。

更为严厉的是,朝廷还专门设立了"查蒲使"一职,负责彻查全国蒲姓人家的下落。这些查蒲使不但要搜查现存的蒲姓人家,还要追查那些曾经改姓的蒲姓后人。据《明代档案汇编》记载,在南京城就发现了三户改姓"浦"的人家,经查证后确系原蒲姓所改,这些人家随即被抄家入狱。

为了防止蒲姓人逃避惩罚,朝廷还规定:但凡窝藏蒲姓者,与蒲姓同罪。在江西一带,就发生过一起因窝藏蒲姓而牵连数十人的案件。据《洪武纪事》记载,当地一位姓张的商人收留了一户逃难的蒲姓人家,结果东窗事发,不但这户蒲姓人家全被抓获,这位商人及其全家也被发配边疆。

面对如此严酷的政策,不少蒲姓人选择了远走他乡。有的逃往深山,隐姓埋名;有的则渡海逃往日本、朝鲜等地。在福建泉州的一份地方志中记载,当地一户蒲姓大族,在政策颁布后分成数股逃往海外,其中一支后来在琉球落户,改姓"普"。

然而,更多的蒲姓人选择了改姓避祸。较为常见的做法是改成读音相近的姓氏,如"浦"、"普"、"溥"等。在浙江的一些山区,至今还流传着一些蒲姓改姓的家谱。这些家谱中详细记载了改姓的时间、原因,以及新姓的由来,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朝廷对蒲姓的打击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即便到了成祖永乐年间,这项政策仍在执行。《明史》中记载,永乐二年,江西南昌府仍在通缉一户躲藏多年的蒲姓人家。这种大规模的姓氏株连,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朱元璋的报复行动

朱元璋对蒲姓的报复,并不仅限于对活人的惩处。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洪武十五年冬,朱元璋下令在泉州挖掘蒲寿庚祖坟,将其祖先尸骨鞭尸示众。这一行为在古代可谓是极端的羞辱,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坟是最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据当时亲历者记载,朝廷派出专门的刑部官员,带领数百名士兵前往泉州。他们按照当地耆老的指引,找到了蒲氏家族的祖坟所在。这处坟地位于泉州城外的一处山岗上,占地颇广,墓碑俱全。挖掘进行了整整三天,最终找到了蒲寿庚父辈的棺椁。

更为严酷的是,朱元璋还下令将蒲寿庚的画像悬挂于南京城的市曹,供人唾骂。《洪武实录》中记载,这幅画像是根据当年泉州老人的描述所绘,画像上的蒲寿庚身着元朝官服,腰佩金带。画像下方还特意写明其叛宋投元的罪行,以示后人。

在泉州,朱元璋更是下令彻底铲除蒲氏家族的一切痕迹。蒲寿庚曾经修建的府邸被夷为平地,改建为军营。他捐资修建的寺庙被改额重修,庙中与蒲氏有关的一切碑文都被砸毁。甚至连蒲氏家族世代经营的商铺,也被查封充公。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修改泉州方志,将所有与蒲寿庚有关的功德记载全部删除。在修改后的方志中,蒲寿庚只作为叛徒被简略提及。这种彻底抹杀一个人在历史上存在过的痕迹,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朱元璋的报复行动甚至延伸到了海外。据《明代海外贸易史》记载,凡是与蒲氏家族有过商业往来的阿拉伯、波斯商人,都被列入了禁止入境的黑名单。这些商人世代与蒲氏家族有生意往来,突然间失去了在中国的贸易特权,损失惨重。

在泉州的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些关于朱元璋报复蒲氏的传说。据说在挖掘蒲氏祖坟的那几天,泉州城内外鸦雀无声,百姓们纷纷闭门不出。当蒲氏祖先的棺椁被拉到城中示众时,就连市集上的商贩也都收摊回家,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死寂。

这场报复行动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期间,不少与蒲氏有姻亲关系的家族也受到牵连。有的被降等为民,有的则被迫迁居边远地区。一个显赫一时的泉州大族,就这样在朱元璋的雷霆之怒下,被彻底抹去了存在的痕迹。

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蒲姓

朱元璋对蒲姓的深仇大恨,源于他年轻时的亲身经历。《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在濠州起兵之初,曾亲眼目睹元军屠城的惨状。而在那些投降元军的官员中,就有不少是受了蒲寿庚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蒲寿庚在投降元军后,不仅自己变节,还积极劝说其他南宋官员投降。他四处散布"元军势大难敌"的言论,动摇军心。在泉州一地,就有超过三百名官员在他的劝说下投降元军。这些投降者后来都成为元军南下的向导,导致更多的城池失陷。

更为严重的是,蒲寿庚掌控的泉州水师,原本是南宋抵御元军的重要力量。这支水师不但装备精良,而且熟悉南方水道。一旦叛变,对南宋的打击可谓致命。据《宋史》记载,仅泉州水师一项,就有战船两百余艘,水手数千人。这些本应保护宋朝的力量,却在蒲寿庚的带领下反戈一击。

在南宋灭亡的过程中,蒲寿庚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不但提供了详细的军事情报,还为元军筹措粮草。更为可恨的是,他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商业网络,切断了南宋朝廷可能的海上逃亡路线。《元史》中记载,正是由于蒲寿庚的这些举动,使得南宋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

朱元璋在调查南宋灭亡史实时,发现了大量关于蒲寿庚罪行的记载。尤其是那些被蒲寿庚出卖的宋室宗亲的悲惨遭遇,更是令人发指。据《宋遗民录》记载,仅在泉州一地,就有数十位宋室宗亲被蒲寿庚诱骗后送往元军大营,最终惨遭杀害。

在朱元璋看来,蒲寿庚的背叛行为,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变节投敌。他不但背叛了国家,更是犯下了滔天罪行。《明史》中记载,当朱元璋翻阅这些史料时,曾连续几天不发一言。这种沉默,正是他对蒲寿庚深仇大恨的最好注解。

更令人愤慨的是,蒲寿庚在投降元朝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重用。元朝不但让他继续掌管泉州海外贸易,还加封他为"平海王"。这种厚待,使得更多人效仿他的背叛行为。《元史》中记载,在蒲寿庚投降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南方沿海就有十多个州县的官员相继投降。

在朱元璋看来,蒲寿庚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背叛,而是导致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这种深重的历史罪责,让他对蒲姓产生了刻骨铭心的仇恨。这种仇恨,最终演变成了对整个蒲姓的惩罚。

蒲姓人的最终命运

明朝中后期,蒲姓人的命运出现了转机。据《明史》记载,到了正德年间,一些改姓后的蒲姓后人已经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在浙江杭州的档案中,就记载了一位原本姓蒲后改姓浦的官员,官至工部侍郎。这表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一些蒲姓后人已经摆脱了祖辈的阴影。

永乐年间,随着朱棣即位,对蒲姓的政策也开始逐渐松动。据《明实录》记载,永乐皇帝在位时就有几起蒲姓人上书求情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南一位蒲姓老人,年过九旬,上书诉说家族冤情。这位老人详细列举了他的祖辈在南宋时期对抗元军的事迹,证明他们与蒲寿庚并无关联。

到了嘉靖年间,朝廷对蒲姓的态度进一步缓和。在福建的地方志中记载,当地有一户蒲姓人家重获自由,获准恢复原姓。这户人家出示了详细的家谱,证明他们是北方迁移来的蒲姓,与南宋泉州蒲氏并无血缘关系。这一案例成为了其他蒲姓人家改变命运的重要参考。

然而,并非所有蒲姓人都能获得平反。在江西的档案中记载,直到万历年间,仍有蒲姓人被发现后遭到处罚。这些人大多是几代前就隐姓埋名,后来因各种原因暴露身份。其中一个案例是一位蒲姓商人,因经商需要使用真实姓名,结果被人告发,全家被发配边疆。

到了明朝末年,蒲姓人的处境有了明显改善。崇祯年间的一份奏折中提到,为了安抚民心,朝廷默许了一些蒲姓人恢复原姓。在山东的一份地方志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一些改姓"浦"的家族,开始在族谱中重新提及他们的蒲姓渊源。

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对蒲姓并无特别限制。康熙年间的史料显示,一些蒲姓人已经重新活跃在商界。在浙江和福建沿海,甚至出现了几个颇具规模的蒲姓商号。这些商号大多经营海外贸易,某种程度上恢复了他们祖辈的传统。

然而,三百多年的迫害给蒲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许多改姓的蒲姓后人,即便到了清朝也未再改回原姓。在江南一带,至今仍能找到一些由蒲姓改姓的家族。他们的族谱中往往都记载着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些家族甚至将这段历史编成家训,警示后人要谨言慎行。

在现代的姓氏分布中,蒲姓已经成为较为罕见的姓氏。根据族谱研究,现存的蒲姓人大多来自北方,与南宋泉州蒲氏已无直接联系。而那些当年被迫改姓的蒲姓后人,如今大多散布在浦、普、溥等姓氏中,成为了中国姓氏变迁史上的一个特殊例证。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