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周总理和往常一样专心致志地在办公桌前阅批着文件。突然,桌子上的内部电话响了起来,周总理接起电话,只听了一句,表情就异常严肃起来。挂断电话,周总理立即让秘书联系毛主席的秘书,然后直奔毛主席的住处。
周总理到达的时候,毛主席正在等他。周总理让所有的人退出房间,他要向毛主席单独汇报,后来,毛主席的警卫说,主席房间的灯整晚都没有熄灭。
第二天,总理办公室下达了一道列入最高机密的命令:重新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将一个叫做“白涛镇”的地方从地图上抹去。
从1967年起,这个叫做“白涛镇”的小镇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同时消失的还有6万人,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显示他们还真的存在。
这像极了影视穿越剧的一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50多年前惊动了最高领导人的那个神秘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为国消失的“白涛镇”重庆市有个以制作榨菜闻名于世的涪陵区,白涛镇就位于涪陵区的东南部。春秋战国时,白涛镇就已经存在了,是当时巴国的属地。白涛镇依山傍水,属于河谷丘陵山区,水有长江支流乌江从这里流过,山有金子山等海拔超过1800米的几座大山。地形复杂,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
这座小镇在60年代还是一个几千人居住的小镇。67年的时候,镇上的居民开始被进行严格的政审,过关的留下来,不过关的都被迁移了出去。但这座小镇还没来得及寂寞,就来了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数万名人民子弟兵,从白涛镇进入到了镇周边的大山里。
从此白涛镇这个名字不复存在,被两个名称代替,一个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另一个是“重庆市4513信箱”。除此而外,小镇和外界断绝了所有联系,直到2002年,“白涛镇”这个名称才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原来白涛镇的消失是和一个神秘的“816工程”有关。“816工程”是由党中央批准设立,为建造中国第二个原子弹提供核能原料的生产工厂。要建这样一个地方,必须要考虑保密、安全、便利等一系列原因,西南部的茫茫大山是最好的隐蔽地点。
专家组考察了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很多地方,最终选中白涛镇,是因为这里临近乌江,有足够的水源,可以满足工程大量用水的需要;背靠几座高山,群山环绕十分隐蔽,可以满足保密、安全的需要。所以这项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的工程,从1967年8月起正式在白涛镇金子山中开工了,白涛镇和秘密进驻到这里的6万名解放军,为了国家消失了。
2.“816地下核工程”的隐秘岁月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刚刚从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国家经济也处于正在起步发展的阶段,并不富裕的中国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大的力量搞核工程呢?从现在解密的文件和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6、70年代,中国正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1958年,中苏两国断交,苏联撕毁了中苏友好互助协议,将之前部署在中国境内的援助项目全部撤走,让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更是举步维艰。1959年,为了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双重压迫,党中央做出了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定。
一大批爱国的知名物理学家,像钱学森、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纷纷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历尽艰辛返回祖国,开始了我国自己的“核力量”研究。当时,这个项目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计算分析,我国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从民间召集了上千名珠算高手,手动进行数据的计算。
凭借着一颗颗炙热的爱国心和强大的意志力,1964年,中国第1颗完全自主制造的原子弹“邱小姐”诞生了。从此中国也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了自己的“核力量”。但是,国际环境依然恶劣,我国想要真正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保全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还必须要继续大力发展核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1967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的“816工程”正式上马。在白涛镇旁边金子山的大山里开凿岩洞,修地下核工厂,建设原子能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为生产原子弹服务。
在崇山峻岭中建造一座巨大的工厂,首先要将大山挖空,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先进的钻探设备,全是依靠工人们的双手来进行。能吃苦、打硬仗的人民解放军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各大部队共抽调了6万多人进行了开山建造的工程建设。
战士们渴了就喝山体中的渗水,累了就靠着石头上休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的因公负伤,有的因公殉职,有71名54师工程兵长眠于此。在挖洞的8年时间里,近百名官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被埋葬在离洞3公里处的一个烈士陵园。
“816计划”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被要求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俗话说:有3个人知道的秘密就不是秘密。然而,这项6万人参加的工程,秘密被坚守了数十年,直到35年后被国家解密才让举世震惊。
毕竟有数万人在这里生活,所以这里的医院、学校、市场等设施非常齐备,可以满足基本的正常生活需要,但是与外界的联系却是被严格管理的,里面的人不能随意外出。
每个人一进单位,就要上保密课,然后要宣誓和考试。每人只能看自己的图纸,在单位领的笔记本都被编上号,下班前必须上交保密科。洞口、路口和桥头,甚至包括车间,都有专门的警卫队把守,同事之间也不会互相打听工作。
有一位警卫团的团长曾经带兵在洞口守了五年,但是在工程建设时,他们五年时间都从来没有往洞口里踏过一步。在这里的,除了极少数核心人员,大部分人都不清楚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816工程的建筑面积达到了十余万平方米,从洞口到最深处,约有20公里长。最大的一个房间水平高度达到了79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这是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新中国所创造的一个工程奇迹。洞中结构极其复杂,就像一座大迷宫,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如果没有地图标志指引,很有可能会迷路。
但这么庞大的工程从外面看不出任何异常,隐蔽性极好。这个人工洞巧妙地隐藏在山中,真正做到了山即是洞,洞即是山的奇观。6万人在大山的腹地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用肩挑手挖,打山洞用了8年,安装各种“制核”设备又用了9年。17年如一日的坚守,到1984年2月停止建设时,已经完成了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堪称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16工程被誉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如果修建完成,安全系数是非常高的,洞体能够抵抗8级地震,还可以抵挡相当于5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绝对称得上是坚固又安全。然而事实上,816工程并没有完成。这个工程共投入了7.4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今天的价值计算,已经超过了千亿人民币。
为什么如此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工程要突然停建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在80年代,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苏对我国的威胁已不复存在;二是在生产力落后的60年代,816核工程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但因为修建过程太长,在过去的17年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年先进的设备到修建完工后,已经远远落后于国际核处理技术了。所以就算是修建完成,和当年预期所起的作用已经有很大差距了,所以中央决定及时止损了。从此,816工程便被封闭了起来,又经过18年岁月的尘封,直到2002年4月,由国防科工委下达解密令,816工程才得以重见天日。
3.重回人间的白涛镇2010年4月,816核工程人工洞体被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但现在并没有全部开放,游览者看到的还只是部分区域,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被震撼到了。在工具落后的60年代,主要靠双手和重庆大山里坚硬的石头对抗,很难想象是如何挖出这样的人工奇迹的。
很多建设过816厂的老人们,又重新回到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们来时还都是青春年少,但离开时已人到中年。他们离家多年都未曾再见过父母,很多人能够重新回到家乡时,见到的只是父母的遗像。
当年,他们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夜以继日,埋头苦干,虽然这个秘密早已在十几年就解禁了,他们依然为此守口如瓶,一生都不曾透露半句。
前面提到的那个在门口5年从来没有进过洞的警卫团长,2018年作为游客带着妻儿重回故地,才第一次进到816工程洞里面,真正看到他守卫了5年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816地下核工程是为和平而建、为和平而停,随着战争压力的消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的主题,国家需要着力抓经济建设。
回想当年,在那样艰苦的岁月,毛主席、周总理和党中央做出修建这样一项工程的决定,该是承担了多么大的压力!
这是一代伟人的格局和魄力,也正是这一决定,才扭转了我国在国际格局上的被动局面,才使中国真正有了“站起来”的本钱!
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816工程”是几代人的青春,是无私的奉献精神。现在816地下核工程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工厂也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