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守卫者是解放军而不是武警,有何深意?

猜透啊 2024-08-18 01:07:14

1977年8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毛主席纪念堂,为了安放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遗体而建。纪念堂落成时,人们发现守卫的不是武警,而是解放军战士。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毛主席逝世,全国悲痛 如何处理遗体成难题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但紧接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党中央面前:如何处理毛主席的遗体?

按照毛主席生前遗愿,他希望火化后骨灰撒向大地。可党中央认为,作为受全国人民爱戴的伟人,毛主席的遗体应该保留下来让后人瞻仰。这个决定一出,接下来就要考虑具体如何保存和安放遗体了。

选址难 风水讲究还要接地气

确定保留遗体后,当务之急是选个合适地方。这事可不简单,既要考虑风水,又得方便群众参观。一开始有两个方案:山顶红星和水上日出。

工作组先是看中了景山,可想到那是崇祯皇帝上吊的地方,觉得不吉利。又相中了香山,但觉得离市区太远,不便于群众前来瞻仰。

折腾了一圈,还是觉得天安门广场最合适。这里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还能让毛主席见证国家大事。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纪念堂。

高度有讲究 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选址定了,接下来就是设计方案。这可不是随便盖个房子那么简单,每个细节都有讲究。

比如建筑高度,就费了不少脑筋。纪念堂位于正阳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高度要恰到好处。太高会遮住正阳门,显得不尊重历史;太低又会被人民英雄纪念碑挡住,失去应有的庄重。

经过反复测算,最后定下了33.6米的高度。这个数字看着很奇怪,其实是精心计算的结果。站在天安门下看,纪念堂正好能挡住正阳门屋顶的倒影,又不会高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朝向也是个问题。按传统,重要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可纪念堂要是朝南,举行活动时群众就得背对毛主席了。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想出了个妙招:把纪念堂两侧内收,这样广场面积就大了,群众可以环绕四周,真正做到紧紧围绕在毛主席身边。

争分夺秒 创造建筑奇迹

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奠基。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带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8000多名各界代表一起参加了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结束后,建设工作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负责施工的是北京第四市政的第六施工队,他们知道这项工程意义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工人们日夜奋战,争分夺秒。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光荣任务。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声彻夜不息。

有趣的是,工地上还出现了不少"土专家"。他们虽然没有专业知识,但凭着对毛主席的敬爱和工作热情,提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比如有人提议在纪念堂周围种上毛主席生前最喜欢的花草,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采纳。

施工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混凝土浇筑工作很容易受影响。为了保证质量,工人们想出了用热水搅拌、蒸汽养护等办法。有时候天太冷,他们就干脆用自己的体温来暖和建筑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5月4日,也就是青年节这天,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竣工了。从奠基到竣工,短短6个月时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

接下来是内外装修和布置工作。8月18日,特制的水晶棺运进了纪念堂。两天后,毛主席的遗体被安放其中。工作人员还在大厅四周摆放了反映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的群像雕塑,让参观者能重温革命历程。

1977年9月9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纪念堂正式落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瞻仰遗容,随后全国各地的群众纷纷前来参观。从此以后,无数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只为见毛主席一面。

你可能会问,为啥守卫纪念堂的是解放军,不是武警?这还得从毛主席和解放军的渊源说起。

毛主席虽然是个书生,但在军事上有着过人的才能。从指挥同学缴械军阀败兵,到领导红军突破重重包围,再到运筹帷幄指挥解放战争,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把军队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这一原则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军的根本原则。

所以,让解放军战士守卫毛主席纪念堂,既是对毛主席的尊重,也是对这一光荣传统的延续。对战士们来说,这不仅是责任,更是无上的荣耀。他们守卫的,不仅是毛主席的遗体,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永远不会熄灭的革命火种。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