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亦民评健康 2024-11-20 01:50:51

顾建文、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在医学领域中,脑部疾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而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就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了解这种疾病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情、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认识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一)腔隙性脑梗塞的本质

腔隙性脑梗塞,作为脑梗塞的特殊类型,有着独特的发病机制。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中有无数的血管,就像城市中的道路网络一样复杂。其中,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就像是一些小街巷。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小动脉的血管壁会逐渐发生病变。就好像小街巷的墙壁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变得脆弱、出现破损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壁的病变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管腔闭塞,使得血液无法正常通过。这样一来,局部的脑组织就会因为缺血而发生微梗死,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梗死灶。这些梗死灶就像一个个小 “坑洼”,它们的直径大多在 0.2 - 20 毫米之间,里面含有脂质、巨噬细胞等成分。

(二)双侧基底节区和放射冠区的重要性

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在我们的大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大脑深部的一组神经核团,就像一个 “神经中枢”。这里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等结构,它们与我们的运动控制息息相关。比如,当我们想要伸手拿东西、走路或者做其他各种动作时,基底节区就会参与协调和控制这些动作的执行。同时,它还和认知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对于我们的思考、学习、记忆等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双侧基底节区出现腔隙性脑梗塞时,就可能会对这些功能产生干扰。放射冠区放射冠区位于大脑皮层下,是连接大脑皮层和脑深部结构的关键白质区域。这里的神经纤维就像是一条条 “信息高速公路”,负责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传递信息。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那么放射冠区的神经纤维就是网络中的数据线,保证了信息的快速准确传输。一旦这个区域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这些 “信息高速公路” 就可能会出现 “堵车” 或者 “断路” 的情况,从而影响大脑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流。

二、发病原因的深度剖析(一)高血压 —— 头号 “元凶”

长期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我们可以把小动脉想象成一根有弹性的水管,正常情况下,它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保证水流(血液)的顺畅通过。但是,当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就像水管里的水压过大一样,小动脉管壁会受到过度的冲击。久而久之,管壁的结构就会发生改变,出现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情况。这就好比水管的内壁变得粗糙、脆弱,甚至出现裂缝。这样的血管在血压波动时,更容易出现缺血性改变,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正常的弹性和调节能力,很容易堵塞,进而引发腔隙性脑梗塞。

(二)糖尿病 —— 微血管的 “破坏者”

糖尿病对人体微血管的损害不容小觑。在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环境就像一种 “腐蚀剂”,会影响脑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功能。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一层重要 “防护膜”,正常情况下它可以保持血管的光滑和平整,调节血管的通透性。但是在高血糖的作用下,这层 “防护膜” 的功能被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就更容易渗透到血管壁外。同时,血液黏稠度也会增高,就像河流中的水变得浓稠一样,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大,更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堵塞脑部的小动脉,就会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三)高血脂 —— 血管壁的 “增厚剂”

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就像河流中的泥沙。当这些脂质成分升高时,它们会在血管壁上逐渐沉积,就像泥沙在河床堆积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壁会越来越厚,管腔也就越来越窄。即使是脑部那些微小的动脉也难以幸免,一旦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血液无法顺畅通过,就会引发脑梗塞。这种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高血脂就像是一个 “无声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血管健康造成威胁。

(四)其他不可忽视的因素

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血管也不例外。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下降、内膜增厚,更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就像老旧的水管更容易出现堵塞和破裂一样,高龄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酗酒吸烟和酗酒对血管的损害是多方面的。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使血管收缩、痉挛,减少血液供应。长期酗酒则会损害肝脏功能,影响脂质代谢,同时也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增加血液黏稠度,这些都会促使血栓的形成,增加脑梗塞的发病几率。肥胖肥胖者往往伴随着代谢紊乱,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这不仅会导致血脂升高,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重血管的负担,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血液系统疾病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会使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红细胞数量过多会使血液变得黏稠,流动性变差,就像交通堵塞一样,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部小血管,引发腔隙性脑梗塞。

三、临床表现的多样画卷(一)纯运动性轻偏瘫 —— 运动的 “小插曲”

这是腔隙性脑梗塞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患者会突然发现一侧面部和肢体的运动变得不那么灵活了,就像有一个无形的 “枷锁” 限制了身体的活动。比如,一侧上肢抬举的时候会感觉很费力,就像手上绑了重物一样;下肢在行走的时候可能会拖地,步伐变得沉重而不协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感觉功能相对还是正常的,他们仍然能够感觉到触摸、温度等刺激,只是身体的运动能力受到了影响。这种症状的出现是因为病变影响了大脑中与运动相关的神经通路,但尚未波及感觉神经。

(二)纯感觉性卒中 —— 异样的 “触感”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经历纯感觉性卒中。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运动功能没有明显的障碍,但是一侧肢体会出现感觉异常。这种感觉可能是麻木,就像有无数只小蚂蚁在皮肤上爬行;也可能是刺痛,时不时地像被针轻轻扎了一下。感觉异常的范围大小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手部或者足部有这种感觉,而有的患者可能整个肢体都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病变主要影响了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干扰了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 平衡与协调的 “挑战”

这种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轻偏瘫同时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在行走时会明显感觉到不稳,身体会摇晃,就像走在摇晃的船上一样。而且,上肢在做动作时也会不协调,比如拿东西的时候准确性下降,总是抓不准目标。这是因为病变不仅影响了控制肢体运动的神经,还波及到了与平衡和协调功能相关的小脑神经通路,导致身体的运动控制出现了紊乱。

(四)构音障碍 - 手笨拙综合征 —— 语言与手部动作的 “困扰”

患者会出现构音障碍,说话变得含糊不清,就像嘴里含着东西一样,别人很难听懂他们在说什么。同时,手部的精细动作也会变得笨拙,像写字的时候笔画不顺畅、歪歪扭扭,扣纽扣这样简单的动作也会变得困难重重。这是因为病变影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和手部精细运动控制的区域,导致这些功能的执行出现了问题。

四、诊断方法的 “火眼金睛”(一)影像学检查 —— 大脑的 “透视镜”

头颅 CT 检查头颅 CT 检查就像是给大脑拍了一张 “照片”,它可以发现一些较大的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然而,这种检查方法对于较小的早期病灶可能就不那么敏感了,就像用低分辨率的相机拍摄微小的物体,很难看清楚细节。这是因为早期的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在 CT 图像上可能表现不明显,或者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异不大,容易被遗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MRI)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检查手段,尤其是其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就像是给大脑做了一个高分辨率的 “透视”。它对于早期发现腔隙性脑梗塞非常敏感,可以清晰地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和放射冠区的微小梗死灶。这些微小的病变在 DWI 图像上会呈现出高信号,就像黑暗中的闪光点一样,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为医生准确诊断病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二)实验室检查 —— 寻找病因的 “线索”

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检查就像是侦探寻找线索一样,可以帮助医生分析发病原因。通过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判断是否有血液系统方面的异常。血脂检查能够确定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看是否存在高血脂问题。血糖检查则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能力,判断是否有容易形成血栓的倾向。这些检查结果综合起来,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找出可能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五、治疗措施的 “多管齐下”(一)控制基础疾病 —— 稳固 “根基”

高血压的控制对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是关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但是,降压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降得过低过快可能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其他问题。就像调整水管的水压一样,要平稳、适度地降低血压,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稳定。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措施来严格控制血糖。在饮食方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根据血糖水平,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使血糖达标,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高血脂的控制高血脂患者需要根据血脂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选择之一。这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同时,患者也要注意饮食调整,减少富含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预防 “血栓大军”

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就像是给血液中的血小板 “戴上了枷锁”,抑制它们的聚集。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使用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不过,在服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刺激,增加出血的可能性。如果患者出现黑便、腹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三)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 —— 为大脑 “加油”

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血液供应的作用。就像给堵塞的道路进行疏通一样,让血液能够更顺畅地到达大脑的各个部位。同时,使用胞磷胆碱等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可以为受损的脑组织提供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脑组织的修复。这些药物就像是给大脑的 “细胞工厂” 提供了原材料和能量,帮助它们恢复正常的功能。

(四)康复治疗 —— 重拾生活的 “钥匙”

对于有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的患者,康复治疗是他们重拾生活能力的关键。康复治疗包括多种形式,比如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理疗等方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作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训练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如穿衣、洗漱等;言语治疗则针对有构音障碍的患者,通过训练口腔肌肉、发音方法等,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康复治疗,可以逐渐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总之,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患者和家属就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康复,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让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健康。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