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史,在战争中,人们往往总是先赞扬在最前方冲锋陷阵的战士,赞扬有勇有谋的将军,甚至赞扬为了战争做出贡献的民众,但是却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总是被人们遗忘。
其实无论是后勤兵还是战地医护人员,危险程度其实都没有前线的战士高,但是铁道兵这个兵种就不同了,他们既默默无闻,但又承担着危险程度极高的工作。
每个国家对于铁道兵的叫法都不同,现在在我国,铁道兵这个兵种也已经换了称谓,但是这些伟大的铁道兵曾经在战争中的牺牲和贡献,永远不会消失。
1,铁道兵的重要程度往往被忽视
提起战争,所有人脑海中的画面恐怕都是炮火连天,战士们英勇厮杀的场景,实际上战争不仅仅代表着进攻和厮杀的那一刻,战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战争中,有很多时候,最终决定是否胜利的不是军队的人数,也不是武器的先进程度,甚至不是国家实力的强弱,很多时候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是补给。
后勤和补给的重要性早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就被古人领悟透彻了,所以才会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样的俗语,如何保证战争中军队生活用品以及武器装备的补给成为了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然,补给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普遍共识了,那么击溃敌人最有用的办法,也就是切断补给线路,战争中一旦断掉一方的补给,那么极有可能彻底扭转局势。
所以在以往的人类战争中,围绕着补给线路进行的反复切断再反复抢修,也就成了战争中的重要环节,此时重要兵种“铁道兵”就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铁道兵”主要的工作就是保证战时的铁路工程和铁路运输能够满足军事需求,通俗说就是要保证军队的补给或者是行军时,有最快捷的路可以走。
铁路兵的主要任务是战时担负战区铁路的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人员的输送;对弃守地域的铁路实施遮断,阻滞敌方的行动;必要时实施铁路运输军事管理。平时,主要参加铁路建设和国防工程施工,并通过施工和专业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
可以看到,铁路军不仅需要随时保证铁路交通能够随时满足军队需求,还要随时摧毁敌人的铁路交通线,很多时候当敌人毁坏我方交通运输线路时,铁道兵需要做到“随炸随修”。
2,铁道兵的危险程度很高
战争进行的越激烈,铁道兵的作用就越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铁道兵不是算作后勤人员,而是专门的一个兵种,因为铁道军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前线,并且危险性非常高,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
铁道兵在战争中的作用重要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解放战争中,辽沈和平津战役的胜利,绝对是离不开铁道兵的冒死抢修道路、不眠不休的工作。
当时我军已经做好了战略进攻的准备,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好交通运输上的配合,铁道兵以最短的时间抢修了15条铁路干线,铺设铁轨达到了1629千米长,甚至桥梁都修复了将近1000座,这些准备直接为进攻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当时战况无比激烈的时刻,敌人当然想尽办法破坏交通线,所以铁道兵的牺牲也非常惨重,但是铁道兵的军人气魄丝毫不比其他兵团少,铁道兵全部都有着极高的觉悟,不惜一切代价的完成了任务。
王吉珍,一个如此平凡的名字,但是却做出了非常不平凡的贡献,当时是淮海战争刚胜利,国民党炸毁了淮河铁路大桥,铁道纵队必须尽快修复大桥,才能保证解放军的顺利南下。
但当时正逢汛期,修复大桥意味着非常危险,但是情况紧急,铁道纵队很快投入了工作,而王吉珍作为潜水队队长,主动请缨担任下水和危险的工作,一天之内下水5次,在水下工作长达10个小时。
果然,危险很快来临,体力已经有些不支的王吉珍在又一次潜入水底工作时,暗流涌来,潜水衣很快被撕破,王吉珍已经没有力气逃生了,年仅39岁的生命就这么埋葬在了水中。
3,铁道兵在建国之后依旧有着突出贡献
王吉珍只是铁道兵的一个缩影,铁道兵需要在敌人的猛烈轰炸之下抢修铁路,需要在湍急的水流中抢修大桥,也需要在悬崖峭壁上铺设吊桥,铁道兵的牺牲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的多。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铁道兵与美军对铁路的的空袭破坏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反轰炸斗争,做到了“随炸随修”,尤其是在反“绞杀战”中,打破了美军的封锁,后来更是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战争结束后,铁道兵也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铁道兵在战争结束后的国家建设时期,再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不仅修建铁路,修建桥梁,还在国防设施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就连新中国建立后遇见的地震、洪灾,也都能看到铁道兵抗洪救灾的身影。
现在,原先的铁道兵指挥部已经改成“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了,但铁道兵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国家从来没有忘记过。
由于铁道兵的特殊工作性质,很多人牺牲时是在一个远离家乡,甚至完全陌生的地方,所以他们的虽然有名册记录,但是却等不到亲人的祭奠。
我国曾发起过多次铁道兵烈士的寻亲活动,希望能帮那些长眠在陌生的地方的铁道兵找到自己的家人,虽然距离很多铁道兵牺牲的时间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千里迢迢的前往远方看望自己曾经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