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哈里·杜鲁门”号航母在地中海埃及塞得港附近,与商船“贝西克塔斯-M”号,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根据美国海军声明,这场碰撞未造成人员伤亡,航母推进系统完好,甚至“安全稳定”到能继续执行任务。然而,这场事故最匪夷所思的是,一艘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带着护航舰队,竟与一艘3万吨的商船撞了,两个庞然大物,只要船员不瞎,基本上就撞不到一起,所以这起事故,实在是匪夷所思。
“杜鲁门”号此前因也门胡塞武装的频繁袭扰,刚从红海“战略性撤退”至地中海。结果“逃离战区”的路上,反而撞出了国际头条,没被胡塞打沉,结果被队友‘补刀’了。”
航母与商船的体型对比,堪比鲸鱼撞上货轮。按照常理,现代舰船配备的雷达、自动识别系统(AIS)和护航舰队的层层警戒,本应让这种事故概率趋近于零。但现实却是:两船“硬碰硬”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分析认为,事发时“杜鲁门”号可能正排队等待通过苏伊士运河。运河通航规则要求所有船只单列行驶,航母打击群被迫“化整为零”,护航舰艇难以全面布防。这种情况下,航母的机动空间被压缩,一旦商船导航失误或通讯延迟,碰撞风险陡增。
涉事商船“贝西克塔斯-M”号并非“善茬”——2016年它曾在孟加拉国与另一艘船相撞,被网友戏称为“碰碰船专业户”。然而,美军似乎未对这类潜在风险船只保持足够警惕。更令人咋舌的是,航母指挥官竟允许如此庞然大物接近己方编队核心区域,堪称“心大到漏风”。
这次撞船让我们想起来,2017年“菲茨杰拉德”号和“麦凯恩”号驱逐舰接连与商船相撞,调查直指值班人员打瞌睡、训练不足等低级失误。此次航母撞船事故虽原因待查,但美军若再甩锅“商船全责”,恐怕难以服众。
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这艘航母的“倒霉”,不过是美军战略透支与管理混乱的冰山一角,是一连串战略错误的反噬。“杜鲁门”号自部署中东以来,可谓“厄运连连”——舰载机被友军误击落、遭胡塞武装八次袭击威胁,如今又添撞船“新战绩”。这些事故暴露出美军长期海外部署的恶果:航母不是永动机,船员更不是机器人;人员疲惫、装备维护滞后、应急处置能力下滑。
此外,美军向来标榜“技术碾压”,但当GPS、雷达、自动化系统成为“拐杖”,人的基本操船能力反而退化。正如一名前海军军官吐槽:“现在的年轻水兵,离开屏幕就不会开船了。”
回望历史,大国衰落的信号往往始于“小事”:苏联解体前,黑海舰队事故频发;英国“日不落帝国”谢幕时,“谢菲尔德”号被一枚导弹击沉。如今,美军“坠机+撞船”的连环事故,恰似一记警钟。
美国在中东的“既要又要”已难以为继:既想威慑伊朗、压制胡塞武装,又怕卷入地面战争;既要在红海护航商船,又舍不得抽调其他战区兵力。这种“四处救火”的状态,让“杜鲁门”号这样的核心资产疲于奔命。
美军官僚体系的僵化积重难返。撞船事故后,大概率会有一批指挥官被撤职,但若只换人不换体系,下一艘“倒霉蛋”航母已在路上。毕竟,当年“菲茨杰拉德”号撞船后,美军号称“全面整改”,如今看来不过是缝缝补补。
航母甲板上一道轻微的刮痕,或许不会影响“杜鲁门”号继续航行。但刮痕之下,锈蚀早已蔓延——那是过度扩张的战略、捉襟见肘的资源、僵化失灵的管理共同啃噬的伤痕。当美军忙着用“无碍”声明粉饰太平时,历史的潮水正悄然转向。毕竟,再坚硬的钢铁,也扛不住时代的重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