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如潮 浩荡弦歌
走进非遗 匠造传奇
诞生于崇山峻岭的秦岭山脉
重塑于智慧勤劳的秦岭人民
诞生于掌心之中、指纹之上
每一分摩挲的触感
都是灵感与文明在起舞
秦岭,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一种独特的非遗文化——楮皮纸制作技艺。
楮皮纸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纸生产的重要技艺之一,于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楮皮纸的原料是楮树的韧皮纤维,因其制作工艺繁杂,生产出来后可长期不霉不腐,可应用于高级书画等方面。且整个生产流程不仅不使用任何现代机械,并且不使用纸药,却能进行分张。这套生产工艺在国内的手工纸制造业内极为罕见,是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
北张村位于秦岭北麓沣河边上,其楮树皮造纸术源于西汉时期,“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这首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北张村民谣,成为当地造纸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至今北张村的纸匠们仍使用着原始、简单的工具,制造着纯天然的楮皮纸。这里生产的纸韧性好、耐保存,在上边写字作画,数百年后拿出来仍光鲜如初。
在秦岭地区,楮树分布广泛,为楮皮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当地人们将采摘下来的楮树皮经过浸泡、漂洗、晒干等工序后,再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最终制成薄如蝉翼、坚韧耐用的楮皮纸。
楮树的果实
楮皮纸的制作技艺十分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其中,最关键的工序是“抄纸”,即用竹帘在浆糊状的纸浆上轻轻一刮,形成一层薄薄的纸张。这道工序需要抄纸师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艺,才能保证纸张的质量和厚度。这种纸张具有质地坚韧、吸墨性好、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除了制作技艺外,楮皮纸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唐朝时期,因为京畿地区大量需求纸,北张村的造纸技艺得到快速发展,纸张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那时北张村的宣纸还是当时唐朝御用首选品,称为贡纸,直到清代该村仍每年给京城皇室进贡纸。另外,因纸的规格多且柔软、韧性好、吸水透气性强,还广泛用于各种物品包装,报社、办公机构学校、商铺及民间和医院。兴盛时,全村纸槽400余合,年产量达79万刀(每刀100张)。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熊天荆和北张村王键,组织村人造老报纸,并设法运往延安。延安党中央的《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报》都用北张村的“老报纸”。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造纸所取代。然而,在北张村,楮皮纸的制作技艺依然得以传承和发扬。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楮皮纸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承人认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楮皮纸的制作技艺。
作为一项珍贵的非遗文化,楮皮纸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现着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精湛和独特魅力。历史改革中有阵痛,也有新生。曾经的御纸坊虽不复辉煌,但如今的北张村楮皮纸制造技艺仍在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楮皮纸等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些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得以继续发展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