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去世,孙权想让严畯接替其位,看严畯如何装疯卖傻,成功请辞

勇敢的西柚 2025-01-22 14:42:02
前言

当朝廷重臣装疯卸职,会是什么画面?东吴名臣严畯给了我们答案:从马上摔下来,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这位当时的骑都尉,居然说自己不会骑马!

这个人就是严畯。

在三国这个你死我活的乱世,他用一招"装不会骑马",不仅躲过了暴风眼,还当上了东吴重臣,最后还善终。这简直是三国时期最不可思议的仕途奇迹!

这一幕发生在公元217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但这场看似荒诞的"辞官秀"背后,却暗藏着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博弈。

骑都尉摔马记:一场精心设计的避祸剧

建安二十二年的那个早晨,东吴军营里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身为骑都尉的严畯,正笨拙地往马背上爬。他的动作很不协调,就像个从没碰过马的乡下老农。围观的将士们面面相觑,有人偷偷憋着笑。

"扑通"一声,严畯重重地摔在地上。这位朝廷重臣狼狈地爬起来,衣服上沾满了泥土。

这一幕发生在鲁肃刚刚去世不久。孙权想让严畯接替鲁肃的位置,镇守陆口。这个决定在军中引起不小的震动。要知道,陆口是东吴抗击曹魏的第一道防线,驻军万人,位置何其重要。

严畯这一摔,可不是普通的摔。细想想,一个混迹官场多年的骑都尉,怎么可能连马都不会骑?

翻开史书细看,严畯的骑都尉可不是白给的。这个官职在东汉末年可是实打实的武职,掌管禁军,位比二千石。曹操、吕布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从骑都尉起家的。

严畯年轻时就以才学出名,与诸葛瑾、步骘齐名,被称为当世英杰。他在彭城时期就专研《诗经》《尚书》,对《说文解字》更是烂熟于心。这样的学识,在东吴朝廷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孙权对他委以重任,并非心血来潮。但严畯却当场痛哭流涕,说自己只是个书生,不懂军事。这眼泪来得蹊跷,这话说得更有意思。

你见过哪个东汉末年的世家子弟,能对骑射一窍不通?那时的世家子弟,从小就要学习骑射,这是基本功。况且严畯在朝廷任职多年,没点武艺傍身说不过去。

再说那眼泪,堂堂七尺男儿,为何要在众目睽睽之下痛哭?这未免太不符合严畯一贯的形象了。史书中说他"性朴直",为人正直淳厚,能以正道劝勉他人。这样的人,怎么会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

严畯这一哭一摔的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要知道,陆口这个位置可不好坐。鲁肃在位时,主张联合刘备抗曹,但军中不少人却想直接出兵攻打荆州。鲁肃刚走,这个位置就成了是非之地。

严畯很清楚,接这个位置就等于卷入了东吴内部的权力斗争。他宁可装疯卖傻,也不愿意介入这场争斗。这一摔,摔出了明哲保身的智慧;这一哭,哭出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

最终,这个位置由吕蒙接任。后来的历史证明,严畯的选择是多么明智。吕蒙后来在陆口发动突袭,夺取荆州,关羽败亡。这场军事行动虽然成功,却埋下了吴蜀关系恶化的祸根。

看似荒诞的一跤,实则暗含深意。严畯用这种方式,既保全了自己,又避免卷入是非。这哪是什么不会骑马,分明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精明算计。

有意思的是,后来严畯反而得到了重用,被派去蜀国做使节,还深受诸葛亮赏识。这样的结局,不正印证了他的远见吗?

鸽派与鹰派的较量:陆口之争背后的博弈

陆口,长江中游的军事要塞,扼守着通往荆州的咽喉要道。建安二十二年的这个关键节点,这里成了东吴朝堂上一场微妙政治博弈的焦点。

鲁肃在世时,一直坚持"联刘抗曹"的策略。他像个老农般精心呵护着这份蜀吴同盟,甚至在病重期间还在为此操心。临终前,他对孙权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荆州一事,将军且待之,今不可图也。"

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耐人寻味。当时东吴内部已经开始分化,一派主张继续联合刘备,另一派则跃跃欲试,想夺取荆州。

鲁肃走后,这个位置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谁来接任?是继续鲁肃的温和路线,还是采取强硬态度?这个选择不仅关系到东吴的军事战略,更涉及到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

孙权把目光投向了严畯。表面看,这是器重,实则暗藏玄机。严畯在朝中素有威望,他若出任陆口都督,必然会延续鲁肃的路线。但这正是某些人不愿看到的。

张昭、顾雍等人一直主张强硬策略,他们认为荆州本属东吴,刘备不过是借住。这些人在朝中势力很大,严畯若接任,势必与他们产生冲突。

严畯看透了这一点。他深知,一旦接任陆口都督,就会陷入两难:坚持和平路线会得罪主战派,支持强硬手段又违背良心。这就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他选择了一个最巧妙的方式:装疯卖傻。这一招真是绝了,既不得罪任何人,又完美地推掉了这个烫手的差事。

最后接任的吕蒙,可就没这么多顾虑了。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不掺和政治,只管打仗。后来他设计骗杀关羽,夺取荆州,可以说是给主战派送了一份大礼。

但历史总是充满讽刺。荆州之战后,蜀吴同盟彻底破裂。这本是东吴的重大军事胜利,却埋下了后患。失去了蜀国这个盟友,东吴在三国的格局中越发被动。

严畯的选择看似怯懦,实则高明。他懂得,有些仗打赢了反而是输,有些退却看似怂却是智。这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若愚吗?

更妙的是,严畯后来反而成了调和蜀吴关系的重要使节。他能被选中担此重任,恰恰是因为他当初的"不作为"。在主战派眼中,他是个不谙军事的书生;在刘备那边,他又是个没有参与夺取荆州的清白人。

这让人不禁想到,在权力的漩涡中,有时候最好的位置反而是旁观者。严畯这步棋,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为日后周旋于两国之间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当年陆口之争,表面上是军事战略的较量,实则是一场你来我往的权力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严畯用一招"不会骑马",躲过了暗流汹涌的漩涡,着实高明。

三国职场生存法则:严畯的精明与智慧

有人说严畯不够硬气,但历史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在那个人头攒动的乱世,他不仅活得长,还混得好。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

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场"装傻"之后,严畯不但没有被冷落,反而平步青云。孙权多次派他出使蜀国,每次都完成任务漂亮得很。这位"不会骑马"的官员,在外交场上倒是骑得顺当。

严畯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路子。在三国这个大染缸里,有人选择忠烈,有人玩弄权术,而严畯呢?他选择了一种看似软弱实则精明的处世方式。

跟诸葛亮打交道时,严畯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有一次,诸葛亮设宴款待他,席间故意挑衅说:"我听说东吴的官员都很贪婪,大概只有你例外吧?"换作别人,这时候肯定会据理力争,但严畯却笑着说:"丞相说得对,我虽然不敢说清廉,但确实比其他人好一些。"

这个回答绝了。他既没有否认东吴官员贪婪的说法,也没有标榜自己的清廉,而是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化解了尴尬。诸葛亮听后,对他更加敬重。

严畯在孙权面前也有一套。孙权有次问他:"我和曹操比,孰强孰弱?"这问题够呛,说曹操强吧,有损主上威严;说孙权强吧,又显得不实事求是。严畯的回答很巧妙:"曹操地广人多,但您胜在精兵猛将。只要您善用贤才,未必不能成就大业。"

这话既肯定了现实,又给了希望,还顺带着拍了马屁,可谓滴水不漏。孙权听了很受用,后来对他更加信任。

在军事将领面前,严畯也有自己的一套。当年在陆口推辞任职时,他对着吕蒙等人说:"我连马都骑不好,怎么能统领大军?"这话看似自贬,实则是在告诉这些武将:我不会抢你们的位子。

严畯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拒绝陆口都督时看似怯懦,实则避开了一场政治风暴;出使蜀国时看似冒险,实则是在孙权信任的基础上展现才能。

这让人想起一个成语:大智若愚。在职场上,有时候"精明"未必表现在锋芒毕露,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示弱。这种智慧,在现代职场同样适用。

严畯最后善终,这在三国时期实属不易。他的仕途经历告诉我们:会审时度势比会打打杀杀更重要,懂得韬光养晦比锋芒毕露更明智。

有趣的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严畯似乎总能抓住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他既不同流合污,又不清高自傲;既不过分张扬,又不默默无闻。这种处世之道,堪称三国时代的职场教科书。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年代,严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底线。他不参与不义之事,但也不会做无谓的牺牲。这种既有原则又有弹性的做派,让他在乱世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

严畯的故事,给现代人最大的启示或许就是:在职场中,既要有做人的智慧,也要有做事的能力;既要懂得适时示弱,也要把握展现才能的时机。

历史的回响:一场别出心裁的避祸智慧

严畯的这一跤,不仅摔出了他的聪明才智,更摔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类似的"明哲保身"之举可不在少数。

最著名的要数晋代的刘伶了。这位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为了避祸,经常赤身裸体在家喝酒。有人劝他要顾及体面,他就说:"我以天地为栋宇,以房室为衣裳。诸君何为入我裤中?"这种"装疯"的方式,与严畯的"不会骑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伶

再看唐代的李泌,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臣,为了避开权力斗争,竟然装疯装了整整二十年。他在长安街头扮演疯子,直到唐肃宗登基后才"恢复正常"。最终不但保全了性命,还成为了一代名相。

严畯的这招"装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避祸范式。后来的文人墨客,不知有多少人借鉴了这种方法。宋代的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就经常以诙谐的方式来化解政治压力;明代的李贽则以"疯癫"的形象示人,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有趣的是,这种"装疯卖傻"的智慧,在东方文化中往往被视为一种高级的处世哲学。《道德经》中就说:"大智若愚",《菜根谭》也说:"聪明人装糊涂"。严畯的这一跤,恰恰印证了这种东方智慧。

但严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这种避祸之道演绎得格外自然。他没有像刘伶那样标新立异,也没有像李泌那样持续二十年,而是在关键时刻来了一个漂亮的"临场发挥"。这种把握分寸的功夫,才是真正的高手。

更值得玩味的是,严畯的这种选择,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智慧。在政治漩涡中,直接对抗往往是下策,巧妙周旋才是上策。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比如在现代职场中,有时候"少说一句话"比"多说一句话"更明智,"装作不知道"比"表现得太聪明"更安全。严畯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范例。

有意思的是,这种避祸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文人们称之为"韬晦之道",意思是把才能暂时隐藏起来,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展现。这不正是严畯用"不会骑马"来推却重任的翻版吗?

但严畯的做法又有其独特之处。他没有完全隐遁,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仍然展现才能。这种既不过分张扬又不完全沉默的做法,展现了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

从这个角度看,严畯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个关于智慧的寓言。它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示弱反而是一种力量,退让反而是一种进取。

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在职场中,有时候适当的示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谦逊可以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严畯的这一跤,摔出了一个历史典故,也摔出了一种历久弥新的处世智慧。这种智慧,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而智慧永远不会过时。严畯的故事,或许正是提醒我们:在某些时候,聪明不在于表现得有多强,而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示弱。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在职场中,有时候"精明"未必表现在锋芒毕露,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示弱。

在当今职场中,你觉得是应该展现全部实力,还是要学会"藏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书》,陈寿 著

《资治通鉴》,司马光 著

《东吴政治史》,唐长孺 著

《三国人物志》,徐中舒 著

《魏晋南北朝史》,陈荣腾 著

《三国史研究》,陈丽桂 著

0 阅读:71
评论列表
  • 2025-01-24 03:44

    一个吴国大臣得到蜀国丞相的赏识,一个跟张昭齐名的人物沦落到做使节的地步,这也叫平步青云?你猜孙权会不会派吕蒙陆逊去做使节[得瑟]

  • 2025-01-23 16:21

    比加冯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