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世界第一的日本电器产品为何逐渐消失了?

白夜若梦 2023-03-24 14:33:40

曾经,日本电器产品极具竞争力,引领着行业风向,拥有着令人垂涎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全球电子产品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得不承认,日本电器品牌似乎在近些年的中国市场上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

东芝、松下、夏普、三菱、索尼……这些当年如雷贯耳得品牌,在面对种种挑战纷至沓来之时,又做了什么应对,为什么衰落了呢‬?

世界认可的“Made in Japan”

说到日本工业产品的形容词,就是高品质、高性能。作为一个‬技术大国,日本多年来‬一直‬以‬“工匠精神‬”而‬‬骄傲,不仅在‬民间企业,也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广泛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执着。“Made in Japan”就‬是那个讲究的代名词。如果产品上刻有“Made in Japan”的话,全世界都认可它为高品质、高性能。不仅如此。在‬上世纪末‬,处于‬高度成长期的日本产品,也有价格合理的优势。尽管高品质、高性能,但与竞争的欧美产品相比,便宜是最大的武器。然而,要保持经济实惠并不是那么容易。受‬汇率的影响,人工费等成本也会上升。日本企业很难永远以低价为武器。

不是“made in”而是执着于“制造”的结果。

从1990年代末开始,企业和大众媒体开始流行“制造”这个词。made不知不觉升华为“制造”。彼时‬‬“中国制造‬”四个字‬恨不得‬藏到‬最深处‬,而‬“日本制造‬”四个字‬却‬大大方方‬的‬印刻‬在‬商品‬宣传‬上‬。这个词从古语中产生,包含了某种神圣性。而‬蕴含着继承自古以来工匠技术的“制造”二字‬更‬是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也是繁荣的源泉。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日本‬制造业出现了发展路径‬选择‬上‬的‬犹豫:在‬自动化‬兴起‬的‬初期‬,如果‬一股脑‬投入‬自动化‬,丢失了‬所谓‬“工匠精神‬”品质‬,怎么办‬?如果像美国企业一样放弃自给自足,以横向分工为目标,那么‬在彼时‬拥有‬一大批‬工匠‬的‬日本‬工厂里‬,大量解雇潮‬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即便如此,在通用商品的规模化‬生产‬领域‬,日本也在在成本上输给了韩国和台湾等‬新兴势力。日本‬只能‬一边拖着作为技术大国头衔‬的‬自豪感,一边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才是日本制造业的优势。日本‬制造业‬‬在‬面对‬来势汹汹‬的‬自动化浪潮‬和‬中国‬、东南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冲击‬时‬,一致‬认定‬不能‬投向‬大量生产利润率小的通用用品的“制造”,而应‬转向‬制作利润率大的增值产品的“制造”才适合日本企业。

沉迷于“三高信仰”的日本企业的末路

很多人认为,如果是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即使价格再‬高‬,用户也会像以前一样接受。可以说是“三高信仰”。20世纪‬日本‬经济‬腾飞‬时代的教条“只要做出便宜又好的东西就一定能卖出去”,到了‬21世纪‬变成了“只要做出高质量‬的东西就一定能卖出去”。

实际上,三高信仰开始对日本企业的产品开发产生很大的影响。各公司以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性能为目标后‬,实际情况是怎样呢‬?2000年代很多电机制造商都计划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但被认为成功的例子很少。对用户来说创造真正有益的附加价值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用户‬(尤其是‬受‬经济大萧条‬影响‬的‬发达国家‬民众‬和‬彼时‬手头‬并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民众‬)还‬没‬进入到‬品质‬筛分‬阶段‬,所以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比如说音响设备,不同于‬摄影‬器材‬领域‬,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中拥有压倒性力量的日本企业,随着数字化开始迷失方向,最终成为被迫衰退的产品类别。

面对创新型技术的迟缓应对

2001年,苹果推出了简单易懂‬的下载服务iTunes和“1000首歌曲在口袋里”的iPod。作为轻松享受音乐的新手段,软件和硬件组合提供的‬方式‬为‬整个‬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市场‬带来了‬冲击‬。

随着iPod的登场,音乐的录音和播放变得更加简单了。苹果公司‬通过‬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瞬间被全世界音乐爱好者‬所认可‬。当然‬,不出意外的,‬此时‬日本音像‬制造商索尼‬也和苹果一样在摸索附加价值。只是‬执着于‬单一‬赛道‬的‬它‬找不到用户真正需要的价值,实行的只是多功能化。例如,当时人气产品的Walkman 随身听‬,不仅出现了CD和MD,还出现了搭载了USB端子和SD卡插槽的型号。里面甚至出现了搭载了硬盘,在小屏幕上投影相册的迷你组件。尽管是音响产品。想通过高附加值化与其他公司的产品进行差异化。在这种‬同一框架‬体系‬‬的‬持续‬“内卷‬”下‬,各公司的恶战苦斗,只是增加了各种功能。

误判了数字化的本质。

其实‬,从市场反馈‬来看,单纯的多功能化也并不算‬致命一击‬。大多‬日本企业‬为了‬让‬产品‬求‬突破‬,企业‬求‬生存‬,越是‬要求产品差异化。“因为我们的产品有其他公司没有的×××功能。”这句话是对不想采购类似产品的消费者‬的强烈呼吁,也是避免与高性价比‬竞品正面价格竞争的借口。即使‬消费者‬不喜欢添加‬的新‬功能,那么产品‬也没有理由‬去‬降低价格。多功能化虽然脱离了数字化的本质——“划时代的简易化”,但满足了市场‬营销‬的需求。

日本企业推行的高附加值化(实际上是多功能化)没有逆转形势的力量。日本的音响行业逐渐丧失力量,最终被迫进行行业重组。而‬反观‬日本‬国内‬,发现BOSE和JBL等外资企业正在扩大势力。

比起用户的需求,优先考虑制造商的情况。

前TDK美国子公司副社长桂干说:“日本企业比起用户的需求,更优先考虑制造商的方便。因此,例如苹果用iPod一下子改变了音乐播放器的市场时,日本企业完全无法对抗。”(桂干《日本的电机产业为什么衰落》(集英社新书)的一部分)

不仅是音响产品推动了高附加值化。产品迭代‬稳定‬、抗市场‬冲击性强的电脑、可‬将家中的影像设备网络化的蓝光影片‬播放机‬、可以看到立体影像的3D电视等,很多产品都得到了各种附加价值。就连‬早已‬成‬规格量产化‬、难以差异化的光盘‬,TDK也开发‬了不容易表面损坏的“三防‬”光盘。

现在想想,与其说是附加价值,不如说是想稍微提高卖价赚取利润率的噱头,但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是认真的。回想起来,日本企业的高附加值的这种‬发展思路‬,比起消费者‬的需求,更像是‬为了‬谋求‬制造商的方便。即便如此,大多‬日本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还是‬能‬在消费者的‬爱国热忱‬和‬对本国‬品牌信仰的帮助下勉强生存下来,但在海外市场却完全没有被接受,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加上不符合用户需求的功能,到而‬导致‬成本上升,价格高,所以不受欢迎也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世界上充满独特风格‬和‬设计思路‬的日本‬‬家电市场‬,更像是‬一座‬拥有独特生态系统的岛屿,也‬被称为加拉帕戈斯市场。那个称呼中,也包含了嘲笑脱离主流市场需求‬的日本企业。同‬新晋‬崛起‬的‬中国‬家电企业‬以及‬引领‬创新的‬美国‬家电企业‬相比‬,以高附加值的名义进行多功能化,轻视“划时代简易化”的日本产品失去力量是必然的结果。

1 阅读:506
评论列表
  • 天天 11
    2023-03-24 20:49

    人家是掌握最重要的技术,比如格力空调的压缩机,就是日本技术。比如以前二代身份证里面的芯片就是日本技术,比如以前一些炼钢机器就是日本生产的技术,手机里的很多零件是日本的技术和设备生产,等等。

    天天 回复:
    技术有时候是一张纸,你不传授很少有人能突破,尤其是现在企业家管理层赚了钱就是享受,然后不断锁死员工时间。所以说国家技术落实是这些企业家和管理层的责任,他们拿了那么多收入又不想着突破技术。
    白夜若梦 回复: 天天
    赞同,中国人的成功标准目前阶段就是金钱、地位,因此优秀的人才基本涌入管理、金融领域,即使技术领域出了大才,要么默默沉浸在理论研究,要么很快利欲熏心。现在全世界一半的假论文、注水论文都是中国的,唉
  • unicef 10
    2023-03-25 13:48

    人家都完成了转型了,你还在打价格战

  • 2023-03-25 02:26

    国产的东西顶多用五到八年差不多变垃圾了!日本的可以用十五到二十年质量比国产的新机质量还强[得瑟]你说人家行不行……

  • 2023-03-26 15:21

    高端的日本原装家电产品你买不起,所以别说日本家电产品不好!

  • 2023-03-30 00:03

    人家不生产垃圾

  • 2023-03-24 17:23

    日本掌握世界科技的生产

  • 2023-03-25 07:16

    淘汰产品只有中国人 认为是宝 落后还以为弯道超车成功

白夜若梦

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