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驴冷鲜排酸,山区加工中心,肉质嫩化,转行厨师验证

小松养殖 2025-02-22 03:13:25

家养驴冷鲜排酸,山区加工中心,肉质嫩化,转行厨师验证

在养殖领域里,驴的养殖有着独特之处。驴这种动物,适应能力很强,在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地方也能生存。和牛、羊这些家畜比起来,它的存栏量相对少些。从体型上看,驴的大小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比较耐粗饲。

在山区,有很多地方面临着养殖产业转型的问题。有些地方过去养羊,但羊容易感染疾病,像口蹄疫这种病,一旦爆发,羊群损失惨重。而且羊肉市场价格波动大,有时候产量多了,价格就被压得很低。这时候,有养殖户就考虑转行养驴。驴相对来说抵抗力还不错,不容易生病,而且驴肉的市场需求在慢慢增加。

我家隔壁老李就是这样的例子。老李所在的村子在北方山区,以前村里普遍养羊。有一年口蹄疫爆发,村里好多羊都病死了,损失特别大。老李就想换个方向试试。他去南方考察了一圈,发现南方很多地方也有养殖特色动物的情况。比如云南有些山区养豪猪,江西有些山区养竹鼠。这些都属于比较冷门的养殖项目。豪猪的刺可以加工成工艺品,竹鼠肉也是很受欢迎的野味(现在人工养殖的竹鼠食用已合法合规)。老李回来后,决定养驴。

刚开始的时候,老李啥都不懂,走了不少弯路。驴舍的搭建就费了他不少心思。北方冬季干冷,他一开始按照养羊的思路搭的驴舍,结果冬天冷得厉害,驴冻得直打哆嗦。后来他给驴舍加了厚厚的垫料,还在四周做了保暖的防护栏。在饲料方面,他也尝试过很多种。像苜蓿这种常见的牧草,在南方还能买到新鲜的,但是在北方,就得多考虑储存的问题。他试过把苜蓿晒干打成捆储存,但是储存不当容易发霉。后来他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把苜蓿青贮起来比较好,就开始学着做青贮。青贮后的苜蓿既能保鲜,营养流失也少。

随着养殖技术慢慢成熟,老李养的驴也越来越多。这时候,他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驴肉怎么处理才能卖出好价钱呢?他听说了一些关于冷鲜排酸的事情。冷鲜排酸这个概念在国外的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很常见。比如新西兰的羊肉,在屠宰后都会经过冷鲜排酸的处理。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高端超市,冷鲜排酸的肉类价格要比普通的生鲜肉高不少。

老李就想着在自家的驴肉上试试这个方法。可是,他所在的山区没有大型的冷鲜排酸加工中心。他考虑去南方一些有经验的加工中心学习一下。南方的加工中心在技术和服务上可能会更完善些。但是在运输驴的过程中,又会面临新的挑战。驴不能长途跋涉太久,不然身体容易垮掉。

在这个过程中,老李结识了一个转行做厨师的老朋友。这个朋友之前在东北的酒店当厨师,后来因为酒店转型改做特色餐饮,他就辞职了。他对老李的驴肉很感兴趣,觉得如果能做出特色的驴肉菜品肯定会很受欢迎。于是他和老李一起合作,把驴肉拿到南方的一些小型加工中心进行冷鲜排酸处理。

经过分析,冷鲜排酸的驴肉在口感上确实有很大的变化。以前没处理过的驴肉,吃起来会有一股淡淡的膻味,而且肉质比较硬。但是经过冷鲜排酸后,膻味几乎没有了,肉质变得很嫩。这就好比山里的野生菌菇,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味道。像干香菇和鲜香菇,干香菇经过晾晒后,味道更浓郁,更适合煲汤;鲜香菇则适合用来炒菜,口感比较嫩滑。

老李还发现,在冷鲜排酸的过程中,不同季节也会对效果产生影响。在春天,驴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在这个季节屠宰的驴肉经过冷鲜排酸后,肉质相对比较细嫩。而秋天,驴为了过冬积累了不少脂肪,这个时候屠宰的驴肉,排酸后会有独特的风味,但是脂肪含量较高。

在加工中心的时候,老李了解到一个数据,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驴肉经过2个月的冷鲜排酸,肌肉中的乳酸含量会降低到很低的水平,这时候的肉质口感最佳。而且不同地域的驴肉也有差异。北方的驴因为生长环境比较恶劣,肉质会更紧实一些;南方的驴因为饲料相对丰富,肉质会更鲜嫩。

在这个过程中,老李还尝试了给驴搭配不同的绿植饲料。他试过苜蓿、黑麦草、三叶草,还试过一些冷门的像紫背天葵、金钱薄荷、山菅兰这些绿植品种。紫背天葵含钙量比较高,适合在驴的育肥期少量添加。金钱薄荷有特殊的香味,在夏天给驴吃一点,能帮助驴消暑,而且还能改善肉质的风味。山菅兰的口感有点苦,在饲料里少加一点,可以调节驴的肠胃功能。就像人们吃饭搭配不同的蔬菜一样,不同的绿植搭配会给驴带来不同的营养。

老李通过和朋友合作,把经过冷鲜排酸和嫩化处理的驴肉交给厨师朋友去做菜。厨师朋友是个很有创意的人,他结合各地的烹饪特色做出了很多驴肉菜品。比如借鉴东北的酱骨头做法,做出了特色的酱驴肉,口感醇厚;借鉴广东的煲汤做法,做出来的驴肉汤,汤鲜味美。这些菜品在南方的一些特色餐厅推出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家养驴如果能在山区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结合现代化的冷鲜排酸技术,再加上合适的加工和烹饪,可以创造出很有价值的产品。而且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的饲料搭配都会对驴肉的品质产生影响。

现在我们看到老李的驴肉养殖和加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在一些干旱的西北山区,如何大规模发展驴养殖并且实现冷鲜排酸?又或者在驴肉的深加工方面,除了做菜和炖汤,还有哪些方向可以挖掘?

在养殖的过程中,还有养殖规模大小的考量。比如养殖规模小的时候,可能可以精心照料每一头驴,但是规模变大之后,如何保证每头驴的健康和产品质量呢?像有的山区养殖户规模从十几头扩展到几十头,结果因为管理不过来,出现了不少疾病问题。另外地域文化也会影响驴养殖的发展方向。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驴可能有特殊的意义,不能随意宰杀,那这些地方的驴养殖该如何开展才能兼顾文化和经济效益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