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诸葛亮的接班人,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往往是姜维,那个在诸葛亮去世后依然坚持北伐的忠勇将领,然而,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
被诸葛亮精心挑选、寄予厚望的真正继承人,其实是另一位杰出人物——蒋琬。
早期生涯与险些丧命的危机
蒋琬在很早,就已崭露头角,他的聪慧才智,让很多女人慕名而来,他并没有随便娶人,而是选择以州书佐的身份追随刘备,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刘备任命他为广都县长,期望他能有所作为,然而蒋琬却似乎对这个职位并不满意,他并未将精力放在政务处理上,反而时常沉溺于杯中之物。
那时刘备巡视广都,发现当地政务荒废,而且蒋琬早早就喝醉,在府邸睡觉,刘备看到后,十分生气,直接把他丢进了地牢里。
诸葛亮知道后,立马挺身而出,为蒋琬求情,他向刘备力陈蒋琬的治国之才,并解释其不拘小节的处事风格。
要知道刘备从认识诸葛亮开始,就非常尊重他,他听到诸葛亮都在为他求情,这才免了蒋琬的死罪,但是官职还是被罢免了。
而失官后的蒋琬,每天都惶恐不安,有天夜里,他梦见门前出现一只牛头,惊醒后心有余悸。
他将此梦告知精通占卜的赵直,赵直告诉他,这是一个吉祥的梦,预示着他未来会官至公卿。
果然在诸葛亮的推荐,蒋琬再次被任命为蜀县县令,重新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次他汲取了之前的教训,兢兢业业,将蜀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刘备称汉中王后,蒋琬被召入朝中,担任尚书郎,正式踏上了蜀汉的核心政治舞台。
这次的危机,也让他更加明白了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为他日后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与仕途的稳步上升
而刘备称汉中王后,蒋琬的仕途也迎来了新的转机,他被任命为尚书郎,开始参与政务的处理,而真正让蒋琬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是诸葛亮的赏识和提拔。
那时候诸葛亮的官府刚刚弄好,缺少一个管家来打理府邸,在经过考虑后,他找到了蒋琬,让他担任东曹掾,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诸葛亮这样子做不仅是府中缺人,更是为了培养蒋琬,让他跟在自己身边,近距离观察和学习治国理政之道。
最终蒋琬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风格,随后他又去到了成都。
而这一去就是15年,在这期间他担任了尚书郎,然后通过不断的参与政务,终于他成为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政治家。
后面诸葛亮知道他在成都的成就后,非常高兴,他眼看着自己年事已高,活不了太久,需要一位可靠的接班人来继承自己的事业。
而这个就是蒋琬,随后他多次找到刘婵,告诉他如果自己出现意外,那么自己所有后事都可以交给蒋琬。
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不仅是对蒋琬才能的肯定,更是对蜀汉未来的期许,没过几年,诸葛亮因为劳累而终。
诸葛亮的去世,让整个王朝都在陷入了恐慌,只有蒋琬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忧伤表情,和平常一样。
但是了解蒋琬都知道, 他对于诸葛亮的感情谁都是无法睥睨的,对诸葛亮的去世,他内心没有任何情绪,说谁也不会相信的。
而他保持和平常一样,仅仅是为了安抚世人,他是诸葛亮最亲的知己,如果他自己乱了,那么很多东西都会跟着乱掉,所以他只能保持镇定,而蒋琬的官爵,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那样,步步高升。
238年,刘禅找到蒋琬希望他能制伏曹魏,原来是曹魏指派士兵,在东北地区残杀百姓,让群众苦不堪言。
而他们原本是没有机会下手的,但是曹魏再次主动带军,开始针对性的打仗,这让刘禅觉的是天赐良机,所以刘婵将蒋琬官升大司马,带军像北边进攻,伺机进击。
蒋琬的北伐战略构想与未竟的东征
蒋琬欣然答应,然后他回到府中,开始思考怎么漂亮的打这一战。
他想到了诸葛亮之前六进六出祁山,然后带军进攻中原,虽然所有的准备都做好,但那时战场过于复杂,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而这背后战场复杂是一种方面,更致命的是,四川周边都是山,进入容易进来难,这也导致粮草运输困难,
蒋琬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盲目地延续诸葛亮的北伐路线,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水路东下
在蒋琬战略下,他认为与其跟魏军在山路死磕,不如利用水路的便利,攻打魏国,而且他们还可以将魏兴、上庸等地收复。
如果成功不仅可以威胁曹魏的腹地,还可以减轻汉中地区的压力,为北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蒋琬的战略构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仔细分析了蜀汉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实力,认为水路东下是更符合蜀汉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
他甚至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为东征做好了物质准备,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蒋琬准备大展宏图之际,他的旧病复发,病情日益加重,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了东征计划,退居涪县养病。
虽然未能亲征,但蒋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战略构想,他将自己的计划详细地告诉了费祎和姜维,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完成东征大业。
结语
如果仔细发现,蒋琬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想诸葛亮会怎么做,或者是诸葛亮有没有做过,这足以见得,诸葛亮在她内心的重量。
他或许不如诸葛亮那样光芒万丈,但他却是蜀汉政权稳定的关键人物。
费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