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这座城市可以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故事传说。说不尽看不够。不经意间就能看到那十朝都会的遗迹,再认真的刻意的去寻找,也能看到六朝的古迹。这座城市当然更多的是现代化的建筑高楼林立。也反映了这座特 大城 市的欣欣向荣,祖国的强盛。所谓雕栏玉砌仍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一天我走到了下 关西 ,看到了火车主题园,看着一些老旧的火车头,火车车厢,仿制的信号灯,站台,售票处。倒是让我浮想联翩。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想起了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还会幻想着更远久的岁月。。。七八十年代的老下关, 南京 西火车站,热河路,岁月里的大马路。。。曾经在写别的文章时说过。民国时 南京 的商业中心城南为夫子庙,城中是北门桥,城北就是下关了。那里有多少人的岁月的记忆。咱们一样一样地说。先看看在下 关西 看到的火车主题园。
。。。
。。。
。。。
。。。
。。。
远眺长江大桥
。。。
。。。
仿制的信号灯
这火车可是真家伙
。。。
售票处的建筑虽然有些气派漂亮,但是那几个字也足以让人回味。
南京 西太多的记忆,太多的回忆。
。。。
。。。
。。。
这里说的京沪线应该是民国时期的首都 南京 到 上海 的铁路线
。。。
西站时光
上面的图片我就不说了,大家都能看懂,这是主题公园的景色,就是因为这让我有很多的遐想,很多的回忆。。。。。。现在开始说故事,这会让我深深的沉浸在过去的岁月,甚至是幻想着历史上的岁月。历史上的 南京 西站南京 西站,原名下关火车站,是沪宁铁路终点站,也是宁铜铁路的起点站。作为中华民国时期 南京 和 中国 的重要门户,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南京 西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称沪宁铁路 南京 车站。民国16年(1927年),车站改称 南京 下关车站。民国19年(1930年)、民国36年(1947年)和1950年,车站先后进行了重建、扩建和修复。1968年,车站更名为 南京 西站。2018年4月29日, 南京 西站搬迁工程正式启动。
网络图片,1937年的下关车站
网络图片,1947年的 南京 西站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1日,孙 中山 由 上海 到 南京 就任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是经过本车站进入 南京 城的。民国37年(1948年), 韩国 前总统李承晚访华,原国民政府领导人在本车站迎接。我的印象里的 南京 西站
19年时拍的片子
19年时拍的片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要去西站坐火车,转道 上海 去 贵州 。从 汤山 携大包小包辗转多趟公交到西站。下午到了热河路,把包裹存在车站,然后在热河路转转,买点东西带给在 贵州 的同事。下个馆子吃点喝点聊以平静一下将要离开家的惆怅。这一走就又是一年的期盼。记得有一次从这里坐车去 贵州 ,买的通票。先坐到 上海 ,然后在 上海 在签票到 贵州 。那时的印象里坐车的人真多。真多。。。那天是凌晨12点多的车,是凌晨的车。可是我却在那天的晚上才过来。天真的想象中是晚上12点的车。实际上人家在凌晨已经走了。年纪小坐车少。没经验。找到了车站的值班室说了情况。人家很客气的帮着改签了。我什么都不说了。很是感动。虽然位置没有了。但是没让我浪费车票就很感谢了。那年头 南京 到 上海 也要六七个小时呢。(摘录自我19年10月20日我的文章“寻找热河路的记忆”)南京 西站多次从那里出发或是从外地回宁在这里下车,也多次迎送自己的家人朋友,广场前有个小广场,在这里见证了各种悲欢离合,目睹了人们的欢声和眼泪。。。
网络图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热河路说到西站就必然要说到热河路,现在的热河路早已成了高楼林立的大马路,据说也成了富人们住的地方,马路宽了,楼房高了。却没有了热河路的烟火气。七八十年代的热河路那时是何等热闹,何等人流,何等繁华,何等的烟火气。旧时的热河路,民国六年(1917年)5月填河筑路,民国七年(1918年)3月竣工,初名“黄泥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按《首都计划》要求与规划命名为“热河路”,以热河省省名命名。这条街上有振南医院、热河路商场、老宝庆银楼、 九龙 布店、郑 永和 百货商店、荣春斋鞋帽店、得润泉浴室、笑芳照相馆、 大新 旅社、东方饭店等一批较有规模和影响的商店和服务场所,至解放时已成为区内最繁华的商业街。热河路民国时代的首都计划,想想也知道这条街的繁华程度。商肆林立,人流攒动。南来北往的旅客都在这里云集。或将要去远方的失落,或刚下车回家的激动。聚集了来去匆匆的人流,聚集了悲欢离合的场景,聚集了征程的希望,聚集了分别的凄凉。。。除了要在这里上车下车转车的旅客。还有要从这里渡船过江赶往浦口火车站的旅客。这里的热河路,大马路和江那边浦口的大马路在当时都是热闹熙攘的商业街。每次探亲来回都要路过 南京 的热河路和去 上海 的 南京 路。在我的印象里当时的热河路热闹程度一点不输 上海 的 南京 路。只是不同的是 南京 路更西化现代一些,热河路更传统市井一些。几百米长的热河路慢慢走下来。居然能走一两个小时。路边的杂货店,布店,食品店,饭店,书店。。。不长的路各种五花八门的店铺。操着各种口音的旅人。。。热闹拥挤。流连忘返。。。阳光慢慢暗下来,日头慢慢落下去,在一枝香结束了晚餐。路人仍然熙攘。我的心情慢慢低落。在站前的小广场等着夜晚的列车,期盼着新的希望。八十年代我到了 南京 ,找了家住热 河南 路的太太。热河路更是我经常去的地方。那里的食品店,鞋帽店,布店,书店,酒店,火车站,还有那一枝香(一枝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九十年代,家搬到了大桥南路。热河路 , 永宁 街,( 永宁 街的尽头还有一条小河和小码头)四十四巷,下关商场,南北货。。。都留下了印象。(部分内容摘录我的文章“热 河南 路的记忆”并略作修改)
现在的热河路
说到 南京 西站就要说到当时的铁路轮渡,当时的津浦线和京沪线(当时的京沪线是指首都 南京 到 上海 的铁路,解放后把 上海 到 南京 的线路改为沪宁线,京沪线就变成了 上海 到 北京 了)在 南京 经过长江时要用轮渡把火车一节一节的渡过江,在拼接起来继续行驶。虽然很麻烦也很费时间,但是在当时已经是最简便最省事的办法了,比原先的到了 南京 下关下火车在拖儿带女,大包小包的行李,渡轮船到浦口再坐火车已经是方便改进多了。
现在看到的是当时的铁路轮渡栈桥旧址。
斑驳的铁轨
现在的铁路轮渡栈桥旧址
沧桑的建筑
。。。
铁路轮渡栈桥配套的建筑, 南京 火车轮渡始建于1930年12月1日,至1933年9月全部建成;同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 南京 的铁路轮渡一直到1973年彻底封航停运。说道 南京 西站就要说到西站旁边的大马路,大马路因水路码头和西站而繁荣。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法《 天津 条约》。该条约指名索要“ 江南 之 江宁 (今 南京 )……准令通商无异。”至此, 南京 被辟为通商口岸。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 南京 上任,他主持修筑了码头至城内的马路。这就是“大马路”地名的由来。随之而来的是旅店、酒肆、商行的纷纷开设,马路上人力车、马车“往来如织”,这又引起了境外人的兴趣。他们不断要求清政府开放 南京 为通商口岸,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公元1899年5月1日,宣布金陵关开关,清政府于下关设商埠局(今商埠街——前身“商埠局街”之名由此而来),划定:仪风门外,惠民河山以西沿五华里出,为中外商行设栈房、建码头之地。除清政府设立的官码头、招商码头之外,英、德、日等国先后在这里设立了怡和、美最时、太古、日清等码头。建立了教堂、学校。开设了烟馆、赌场、舞厅。地方当局和商人也在此开办了酒楼、饭店,设置巡警及 清道 夫,一座座水泥雕花西式建筑,如城堡式的邮务大楼、规模宏大的航运大厦、别具风格的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庆华鞋帽洋货庄等等在江边拔地而起。一条具有现代化雏型的街市——商埠街(大马路)在 南京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率先出现了。一时间车水马龙,国人与洋人杂处,汽笛声声,迎来送往了多少四方游子。这里是 南京 大外滩,这里是令人炫耀的黄金江岸……可是在风光了四十几年,红火了两代人之后,1937年 日本 侵略军在这一带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大批的建筑设施被付之一炬,下关在呻吟,商埠在呜咽,历史又倒退了半个世纪。
。。。
大马路的路口,这是原下关航运码头的候船大厅,当年公路交通不发达,人们常常坐船出行,沿江而下到 上海 ,或者溯江而上到 武汉 、 重庆 ,都可以到下关四号码头坐江轮。这等船的地方,就是江边路21号候船大厅。试想在几十年前,这里曾经熙熙攘攘,迎来送往着全国乃至世界的旅人。鲁迅、张恨水等名人的身影也曾经就在这些旅客之中。。。据考证,这座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最早是“ 江口 车站”。1937年日军占领 南京 后,将这里改建为仓库。抗战胜利以后,这栋房子又成为江边茶社。这是这栋建筑在民国时期的演变。新 中国 成立后的1954年,江边路21号建筑曾大部分拆除,在其基础上建起了候船大厅,其外立面有浓郁民国风味的建筑元素得以保留至今。该建筑是 南京 港客运码头发展的见证实物,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我曾从 武汉 乘船到 南京 在对面的4号码头下船。
网络图片,旧时的大马路
大马路上的民国建筑,始建于1923年的 中国 银行 南京 分行旧址。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85年前的老房子依然坚固。虽然它现在已经成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办公场所,但当年的风采仍然无法掩盖:6根粗壮的 石柱 有两层楼那么高,顶部 石台 还雕刻有精美的花纹。
江南 邮政管理局旧址。这座位于大马路62号的建筑建造于1918年,为三层楼建筑,邮政局当时的工作人员全部是 英国 人。和 中国 银行 南京 分行旧址相比,后者的 英国 风格显然更明显。
欧式建筑,原乘务员公寓
网络图片,大马路的老照片
大马路81号附近,两间邻排的贸易公司原址。它们的门头全部是石头制成,写着“庆华鞋帽洋货(庄)....”和“....(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字样,清一色的由右到左排列,虽然字迹已经斑驳,但民国风格依然强烈。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公元1899年5月1日,宣布金陵关开关,在这期间建立的传说中的别具风格的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庆华鞋帽洋货庄。据说,当时的庆华鞋帽洋货店在 南京 小有名气,一有新货,鞋帽服饰, 南京 城的达官贵人,太太小姐们就闻风而动,跑来转转。图个时髦,尝个新鲜。。。犹如当今 南京 的德基,金鹰。下关自1899年开埠,随着津浦铁路1912年(民国元年)筑成通车和长江水运的兴起,海关、码头、银行、邮局、旅社、贸易货栈等陆续在下关江边建成,多条繁华的街道也日渐形成,各种洋货店、商行、酒肆、茶楼鳞次栉比,火车轮船及运输车辆终日喧闹不止,成为 南京 城北的商贸中心。民国初年, 南京 民间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下关的繁盛, 南京 解放以后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关还一直延续着商贸的繁荣。现在的大马路。。。。。。说了这么多, 南京 , 南京 下关,现在的鼓楼下关,因长江航运,因铁路轮渡连通津浦线和沪宁线(原来的京沪线),因 南京 西站,因长江大桥的天堑变通途。。。而繁荣,而发展。现在规划还在打造 南京 的新外滩,重现“北有大马路“,再现百年下关商埠的辉煌。不管怎么说,有规划,有发展就会有期盼,希望着老下关,大马路,热河路,外滩。。。再现辉煌吧。我在 南京 很想你。。。。。。想着 南京 ,也想着外地的你(们)。
文章内的图片除声明外,都是作者的原创,资料部分来自网络,部分内容摘录本作者的原创文章,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