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文坛恩怨录(上)|大历诗派承盛唐,韩柳、元白创新章
文:枯木
唐代诗人群星闪耀,璀璨夺目,从而矗立了中华诗歌文化不可逾越的历史丰碑。就以年代而言,如今大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诗人,每个时代都有典型的代表诗人,
诸如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宋之问、沈全期等;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刘长卿等;中唐则韦应物、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贾岛、孟郊等,晚唐则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等。
虽然,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诗彰才华,辞显艺能。然而,自古以来,文章并不一定代表个人的操守和品行,历史上,多有言行不一之人,再加上兴趣爱好不同,信仰追求各异。因而,文士和文士之间,并非完全是惺惺相惜,见贤思齐;反而多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甚至出现党同伐异,朋党之争现象。
就以唐朝而言,诸如初唐四杰排名之争,宋之问杀甥刘希夷之惨,盛唐的李白和王维老死不相往来之憾,中唐白居易和柳宗元素无交往之疑,以及中晚唐许多才子怀才不遇飘零江湖之叹,无不是疑窦丛生,云谲波诡。今天我们就中唐的文坛恩怨做一简单剖析,尝试揭开历史谜题。
一、中唐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
按照历史学家的划分,中唐一般为唐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太和末(766-835),共六十九年。从文化上来讲,“安史之乱”为主要分水岭,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最为明显的形成了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两大政治现象。
1、藩镇割据,对抗朝廷
中唐时期整体内忧外患,由于安史之乱,边防军力回调平乱,造成边防空虚,使得吐蕃、回纥、吐谷浑等外族纷纷入侵,长安曾一度沦陷。而为了及早平抚安史之乱,因而很多降将就地封为节度使以安抚,同时为了提防复叛,又遍地安置节度使。由于节度使兼管地方军事、政治和经济,因而使得朝廷权力旁落,全国各地几乎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2、宦官专权,皇权旁落
唐朝虽然昌盛,可是皇位的争夺贯整个朝代,诸如初唐玄武门兵变,盛唐武周代唐,神龙政变,玄宗父子争位等,到了肃宗病危,张皇后无子,于是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结果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预知阴谋,出兵拥戴太子李豫继位,是为代宗,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宦官拥立的皇帝。从此,开始宦官专权时代。
3、永贞革新,昙花一现
针对唐代宗时期开始的宦官专权,后来不少皇帝也都企图解决,不过大多以失败告终。其中唐顺宗时期,以韦执谊为宰相,启用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革新派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宦官专权,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
然而改革动摇了宦官权力,于是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策划,利用广陵王李淳想做皇帝的心理,联合韦皋等等藩镇逼迫顺宗退位,拥立李淳(改为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史称“永贞内禅”。参与革新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病死,骨干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先后被贬为边远州司马,因而又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4、牛李之争,贻害无穷
由于前期战乱和藩镇割据,使得朝廷中枢缺乏掌控力和话语权,而节度使依靠藩镇兵力财力支持,得以同朝廷平起平坐,甚至逐渐进入中枢掌管中央权力。再加上宦官专权,大多数朝廷官员都看宦官眼色行事,因而,朝廷中枢处于摇摆状态。这就滋生了党争的温床,很多官员结党营私、相向倾轧,其中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最为剧烈,持续时间长达近四十年,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5、投谒荐举,全唐风行
自隋代开科取士,到唐代科举成为正式遴选人才的途径,并且日趋发展和完善,然而也存在不少流弊,比如投谒和举荐之风盛行。唐代自唐高祖时期开始,就下诏让官员举荐和人才自举。
诸如《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二》记录,唐高祖武德五年下诏《京官及总管刺史举人诏》:“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各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举,其陈艺能,当加显擢授,以不次赏罚之科。”唐太宗贞观年间,陆续下诏《荐举贤能诏》、《采访孝悌儒术等诏》、《求访贤良限来年二月集泰山诏》、《捜访才能诏》广揽人才,后代皇帝也延续高祖太宗下诏求贤,从而要求官员举荐和人才自举。
然而到了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分势,不少朝廷官员首鼠两端,科举多依靠权势和主考官喜好判定,士子们不得不到处投谒钻营,以求获得举荐;再加上党争严重,士子因举荐之人被划分为派系,于是朝臣相互倾轧,打击对手,因而使得不少真才实学士子很难中举。
6、小结
正是在以上诸多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唐虽然涌现了很多文人名士,可是由于派系有别,兴趣差异,性格不同,固然有不少诗词名家友情甚笃,惺惺相惜,可是也有很多诗人之间势同水火,老死不相往来。
二、中唐文坛的主要流派
1、大历诗派
大历年间,历经安史之乱后,时局日趋稳定,前期盛唐诗人相继凋零,中唐后起之秀尚未脱颖,因而有人称之为唐诗嬗变时期。事实则不然,在大历年间涌现了很多著名诗人,诸如大历十才子以及韦应物、刘长卿、章八元等杰出诗人。
“大历十才子”说法最早见于中唐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然而大历十才子只是一个时期的诗人团体,并非后期的有明确主旨的诗文运动。
同时,中唐早期还有很多杰出诗人,其中以韦应物、刘长卿、章八元等为代表,然而在两唐书很少见记载,不过不能否认这些诗人的才华,尤以韦应物影响最大。韦应物是介于盛唐和中唐之间过渡人物,为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后人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著称,对后世影响巨大。
韦应物是在元和年间去世后才得以名显,在白居易给元稹的书信《与元九书》中有:“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这说明,韦应物去世后诗词广为流行,自成一派。
纵观中唐早期诗人,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社会稳定,因而大多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基本主题,风格相近,推崇六朝清丽文风,常见五言近体,音律协和,词藻优美,然而诗风略显纤弱单调,因而笔者将其划分为大历诗派,其实这些诗人之间,并非如后代那样结成小团体,相互对立。
2、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
安史之乱,对社会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人们朝不保夕,辗转流离,因而不少诗人哀叹时运,崇尚超脱,释道盛行。时局稳定后,宦官弄权,藩镇割据,派系林立,投谒举荐成风,于是六朝纤弱浮艳之风顿起。
为了扭转这种颓败文风,中兴唐朝,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诗文大家倡导了一次文学复古革命,史称“唐代古文运动”。主要内容是复兴儒学,内容上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所谓的古文,是师法先秦和汉朝的散文,形式自由,思想活跃,文以明道,“惟陈言之务去”;反对六朝注重排偶、堆砌辞藻的空洞骈文。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参与者甚众,并且韩愈曾为国子学祭酒(相当于如今教育部长),颇能奖掖后进,弟子众多,其中孟郊、张籍半友半徒,李翱、皇甫湜、李汉、沈亚之、贾岛、刘叉等弟子各有建树;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等兴趣相投,交情深厚,相互唱和,为一时清流。
韩柳古文运动,对唐以后的文风影响剧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因而后人将韩愈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更是被誉为“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3、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同样为了中兴唐朝,在这股浪潮下,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诗人提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同时这些诗人创作了大量诗作,对社会影响巨大,史称“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的肇始者,为诗人白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新乐府诗作要贴近社会现实,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时提出诗文辞藻“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提倡浅显直白,言直而切,这样便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主要以白居易、元稹、李绅为主,张籍、王建、刘猛、李馀等诗人也积极参与。由于新乐府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因而当时在民间非常流行,以至于《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六·元稹白居易传》评价:“若品调律度,扬搉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
4、中唐诗派纷呈,元和年间为盛
通观中唐文坛,前期的大历诗派以山水田园派为主流,到了贞元、元和年间,主要有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两大派系,对后世影响较大。
当然由于每个诗人风格不同,因而还有其他诗歌流派,比如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派,李益、卢纶的边塞诗派,贾岛、孟郊的苦吟派,崇尚雄奇的韩孟诗派,浪漫主义诗派李贺等等。以至于唐代元和年间文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总结:“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
然而,就从文风倡导来说,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并无冲突之处,而且这两个运动中的骨干人物也相互交叉,比如刘禹锡、张籍,就和双方都有交往,而且关系融洽。那么,为何会出现韩愈柳宗元和元稹白居易相互看不顺眼的情况呢?甚至白居易和柳宗元形同陌路的情形呢?
(下文待续)
2021/4/11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