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被调往师部当排长,本是降级任用,一看部下把他乐坏了

梅梅评历史 2025-03-04 17:27:48

1932 年 6 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滕海清的心。

身为红32团五连连长的他,在战场上历经无数次枪林弹雨,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与畏惧。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调令,却让他的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

滕海清满心疑惑,不停地猜测着此次调动的原因:是自己在战场上的表现不够出色?还是部队有了新的战略部署?又或者是因为前几日自己的那个 “小聪明” 被师长知晓了?

一、潢光战役,初露锋芒

1909 年,滕海清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家境贫寒的他,从 7 岁起就开始给地主放牛,15 岁那年,为了生计,滕海清又离开家乡,到霍山县帮工烧木炭。

1929 年,六霍起义爆发,革命的火种瞬间点燃了滕海清心中的希望,他毅然加入游击队,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凭借着在战斗中的勇敢表现,滕海清很快崭露头角,受到了领导的关注。

1931 年 1 月中旬,红 4 军在麻城县北部磨角楼打了一场恶仗,虽然歼敌 1000 余人,缴枪 1000 余支,但自身伤亡也很大。

战后第二天,连长在参加滕海清所在班的战评会时,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你们班一共 8 个人,昨天战斗中牺牲了 4 个,你们害怕了吗?”

滕海清倏地站起来,坚定地回答道:“连长,打仗就是你死我活,要害怕,就不来当红军了。”

他铿锵有力的回答,让连长对这位小战士刮目相看,同年 11 月,滕海清进入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和政治常识,还抓住一切机会补习文化知识。

1932 年 1 月,滕海清结业后回到老部队,由于他在学习期间表现出色,被破格任命为第 11 师第 32 团 8 连副连长 。

1 月中旬,滕海清随部队参加商(城)潢(川)战役,此战的目的是夺取商城,向北扩大苏区。

19 日,第 11 师开始围攻潢川城南的北亚港国民党军第 12 师一个团,第 8 连奉命担任突击连,在第二次攻击中,连长身负重伤,滕海清临危受命,接替连长指挥。

他沉着冷静,令第 1 排、第 2 排正面掩护,自己率第 3 排迂回至国民党守军侧后,乘其不备,迅猛冲击,歼守军 1 个排,夺取了前沿阵地,为大部队攻击扫清了障碍。

经此一役,滕海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也因此在部队中声名鹊起,不久后便被提拔为连长。

二、私藏战马,意外 “降职”

1932 年 6月,为收复潢川、光山南部地区,红四方面军总部发起了潢光战役 。

滕海清率领着他的连队,一马当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最终,在璞塔镇,疲惫不堪的敌人再也抵挡不住滕海清连队的猛烈攻击,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战斗结束后,滕海清开始清理战俘和清点武器。就在这时,一名战士牵着两匹枣红色的战马向他走来,滕海清眼前一亮,只见这两匹战马浑身枣红,皮毛油亮,身姿矫健,一看就不是普通的马匹。

滕海清一眼就喜欢上了它们,可按照部队规定,缴获的物资都要上缴统一分配。

但滕海清心想,自己身为连长,却连骑马都不会,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如今有了这两匹好马,正是练习骑马的好机会,于是,他决定先把马留下,等学会了骑马再上缴。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就在滕海清准备牵马出去练习骑术的那天,他刚走到璞塔镇东门,迎面就碰上了师长倪志亮和政委甘济时。

倪志亮看到滕海清牵着两匹高大威武的枣红马,不禁心生疑惑,便开口问道:“你是哪个团的?牵着两匹马干什么?”

滕海清心里 “咯噔” 一下,暗叫不好,私自截留战利品可是违反纪律的行为。

但他脑子一转,立刻回答道:“首长,我是三十二团五连连长滕海清,这两匹马是我特意为师长和政委缴获的,正准备给你们送去呢。”

倪志亮听了,微微一笑,心里明白这小连长是想留下战马自己骑,但他并没有揭穿,而是对甘济时说:“这个小连长,脑瓜子还挺机灵的。”

随后,便让人把战马牵走了。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仅仅过了10天,滕海清就接到了前往师部报到的命令:“带上背包,到师部报到。”

滕海清心里一惊,心想:“难道是因为私藏战马的事情被处罚?”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先到营部见了营长,他焦急地问营长:“你要调我走干什么?”

营长无奈地摇了摇头,两手一摊说道:“不是我要调动,这是团部传达的通知。”

滕海清又拿着介绍信找到了团长,满脸疑惑地问团长程启光:“是您要调我去师部?”

团长也一脸茫然,说:“这是师部下达的命令,我也不知道具体原因。”

滕海清无奈,只能怀揣着一颗忐忑的心,拿着团里开的介绍信来到了师部驻地,进入了师长、政委的办公室 。

一进门,滕海清就看到倪志亮师长和甘济时政委正一脸严肃地看着他。

他紧张地向首长们敬了个礼,然后站得笔直,等待着命运的宣判。倪志亮看着眼前这个忐忑不安的小连长,开口道:“调你来,是想让你到师部通信队当排长,你有没有意见啊?”

滕海清听到这话,心里 “咯噔” 一下,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

从连长降为排长,这降得也太快了吧?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战功,怎么就突然被降职了呢?他的心里充满了失落和困惑,但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他只能强忍着内心的情绪,大声回答道:“没什么不满意的,干什么都可以。”

虽然表面上答应得很爽快,但滕海清的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他默默地走出师部,朝着通信队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自己在连队里的点点滴滴,那些与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如今却要离开熟悉的连队,去一个新的岗位,而且还是降职,这让他实在有些难以接受 。

然而,滕海清并不知道,这个看似 “降职” 的安排,实则隐藏着师长的一番良苦用心,而他即将迎来的,将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收获。

三、初见部下,心花怒放

滕海清带着满心的失落,来到了通信队。

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部下时,却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脸上的失落瞬间被惊喜所取代,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这个通信排的成员个个都不简单,他们都是在战场上指挥过战斗的营连干部,这些干部在战斗中可能因为某些失误或者指挥不当,被调到这里接受集训 。

看着眼前这些经验丰富的部下,滕海清恍然大悟,原来师长把自己调到这里,并不是惩罚,而是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啊!

这个通信排虽然名义上是一个排,但实际上人员素质和重要性远超普通连队。能够领导这样一群优秀的干部,这哪里是降职,分明是升职嘛!

滕海清的心里乐开了花,之前的郁闷和困惑一扫而空,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通信排带好,不辜负师长的期望 。

从那以后,滕海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通信排的工作中,他深知,这些营连级干部都是部队的宝贵财富,虽然他们在之前的战斗中遭遇了挫折,但他们的军事素养和战斗经验依然不可小觑。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耐心地为部下们讲解战术技巧,分析战斗中的得失。在他的带领下,通信排的训练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的军事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

除了训练,滕海清还注重与干部们的沟通和交流。他经常与干部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困难,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

他尊重每一位干部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共同探讨战斗策略和训练方法,在他的带领下,通信队的氛围变得融洽而和谐,干部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战斗集体。

在生活中,滕海清也十分关心部下们的疾苦。

他经常与大家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困难需求。有一次,他发现一位原连长因为长期的战斗压力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滕海清得知后,专门找来了一些治疗失眠的草药,亲自为他熬制汤药。同时,他还经常与这位连长聊天,开导他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在滕海清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位连长的失眠症逐渐得到了改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在通信排的这段经历,成为了滕海清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不仅在管理和指挥能力上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还与部下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1932 年 10 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国民党卫立煌部、胡宗南部等反动派紧追围堵,妄图将红四方面军彻底消灭。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滕海清一马当先,带领通信排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突然,一枚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滕海清躲避不及,被弹片击中。他的左眼几近失明,碎裂的弹片打掉了他的两颗门牙,还击穿了他的右臂,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衫。

但滕海清强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昏迷过去。

当滕海清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野战医院的病床上。此时,部队为了保证轻装行军作战,决定将营以下职务的伤员就地遣散,自找归宿,营以上的伤员则用担架抬着随军行动。滕海清作为一名排长,也在被遣散的名单之中。

听到这个决定,滕海清的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愤怒。他心想:“我还能战斗,怎么能被留下呢?我一定要回到部队,和战友们一起继续革命!” 于是,他不顾自己身上的伤痛,手持一根竹竿,毅然踏上了追赶部队的征程。

一路上,滕海清克服了重重困难。他的眼睛看不清路,只能凭借着感觉摸索着前进;他的右臂无法用力,只能用左手拄着竹竿支撑身体;他的伤口还在不断地流血,疼痛时刻折磨着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饿了,他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饥;渴了,他就喝路边的溪水;累了,他就找个地方稍作休息。有时,他还会遇到敌人的搜捕,但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敢,一次次化险为夷。就这样,滕海清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经历了十几天的艰难跋涉后,终于赶上了后卫部队的野战医院。

当滕海清出现在战友们面前时,大家都被他的顽强精神所感动。

师长倪志亮得知情况后,也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倪志亮看着眼前这个满脸憔悴却又眼神坚定的战士,心中充满了敬佩和心疼。他对滕海清说:“你是好样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们革命战士所需要的!”

由于滕海清的伤势还没有完全恢复,倪志亮没有让他回到作战部队,而是安排他到政治部保卫队担任指导员。在保卫队,滕海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认真履行职责,为保卫部队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滕海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在任新四军4师11旅旅长期间,滕海清率两个骑兵连奔袭百里,半小时攻克怀远县平阿山伪军据点,毙俘敌400余人,创造了“步骑协同闪电战”的经典战例,彭雪枫连连称赞其“骑兵战术出神入化”。

在解放战争时期,滕海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他历任师长、纵队司令员、军长等职,成为了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在1947年莱芜战役中,滕海清指挥6师穿插至吐丝口镇切断了李仙洲兵团退路,为全歼5.6万敌军立下首功,粟裕评价说:“6师的穿插比预定时间快了两小时,这是战役取胜的关键。”

在著名的渡江战役中,滕海清指挥63师在芜湖荻港段率先突破长江防线,战士们在船头架设山炮平射敌舰的战术,不仅被《新华日报》整版报道,后来还成为了解放军渡海作战教材的范例。

新中国成立后,滕海清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之后,他继续积极推动军事改革,加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1961年,滕海清调任装甲兵副司令员,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装甲兵高等学府(现陆军装甲兵学院)。

建校后,他提出了“三硬标准”:学员必须精通驾驶、射击、维修三大技能,至今,这一理念仍是装甲兵训练的铁律。

离休后,滕海清主持编纂了《新四军第四师战史》、《陆军第21军军史》等军事著作,在这些著作中, 他坚持“不溢美、不隐恶”原则,甚至公开检讨西路军时期的指挥失误,其坦荡胸怀令史学界敬佩。

1997年10月26日,这位88岁的老将安然离世,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叮嘱警卫员,要将他的骨灰撒在淮北战场和装甲兵试验场上。

“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猛将,更是军事变革的瞭望者。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军魂永远不会被钢铁取代,而是与时代共进。”

这不仅是装甲兵纪念馆对滕海清最中肯的评价,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1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