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乱世枭雄刘邦,竟在临终前对心腹大将痛下杀手!樊哙,这位跟随他出生入死20余载的老兄弟,仅因一句流言就被判了死刑。
更令人费解的是,执行任务的陈平却迟迟不下手,最终樊哙安然无恙。这看似荒唐的一幕,究竟暗藏着怎样的惊天谋略?
"斩将"之谜:刘邦为何非要杀樊哙?长安城内暗潮涌动。卧病在床的刘邦突然下令处死樊哙,这道震惊朝野的诏令来得突然,去得也快。樊哙,这位从沛县就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兄弟,正在前线平叛。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因为一句流言,就被判了死刑。
樊哙是什么人?别看他粗鲁,可是刘邦的福将。当年在鸿门宴上,项羽的帐下谋士范增看出刘邦是个人中之龙,建议项羽趁机下手除掉这个潜在对手。项羽犹豫不决时,就是樊哙带着长剑闯进帐内,直接用剑指着项羽,才把刘邦从虎口里救了出来。
樊哙
不止如此,樊哙还娶了吕后的亲妹妹,是刘邦的连襟。他一直支持太子刘盈,在朝中地位稳固。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樊哙得到了"舞阳侯"的爵位,手握重兵,是不折不扣的大汉功臣。
这样的心腹大将,刘邦竟然说杀就杀。表面上看,原因很简单:有人告密说,樊哙和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对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下手。
这个理由经得起推敲吗?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早就是吕氏集团的核心成员。他要真想对付戚夫人母子,何必等刘邦死后?再说,以樊哙的性格,他是那种能搞阴谋的人吗?这位大老粗,打仗勇猛,但在朝堂上从来都是直来直去。
退一步说,就算樊哙真有这个心思,刘邦杀了他就能保护戚夫人和赵王吗?恰恰相反,杀了樊哙反而会激怒吕后,让她对戚夫人母子的仇恨更深。刘邦打天下这么多年,怎会想不到这一点?
所以,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实际上刘邦另有所图。
刘邦这时已经病入膏肓,他最担心的不是戚夫人的安危,而是大汉江山的未来。太子刘盈年仅15岁,性格懦弱。相比之下,吕后心狠手辣,又有强大的外戚集团支持。这种"母强子弱"的局面,对刘氏江山相当不利。
萧何、张良这些老臣,要么年事已高,要么已经作古。韩信、彭越这些猛将,已经被吕后除掉。朝中的权力天平,正在向吕氏一族倾斜。
刘邦需要在临终前,重新布局朝堂势力。他需要制造一个契机,让反吕后势力抱团取暖。杀樊哙,就是这个契机。
吕后
这么看来,樊哙的性命,成了刘邦最后一步棋。这位跟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注定要成为他临终布局的一颗棋子。
在这场谋略中,刘邦选择了陈平和周勃去执行诏令。这个人选,看似随意,实则大有文章。下一步,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偏偏是陈平?
陈平之选:为何偏偏派他去办这件事?在刘邦的病榻前,陈平跪着接受诏命。这位历来以"足智多谋"闻名的大臣,此刻心思复杂。按说杀樊哙这种大事,派个武将去就完事了,为何非要拉上他?
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平民,年轻时就以"诡计多端"出名。投靠刘邦之前,他在项羽手下当过官。项羽问他为何来投,他说了句大实话:"我是看您家管钱不严,来偷金子的。"这份坦诚,反倒让项羽高看一眼。
但陈平在项羽手下并没待多久。等到刘邦势力渐大,他立刻转投刘邦。刘邦麾下的功臣们对这个"墙头草"很是不屑,私下编排他"偷金盗嫂"的坏名声。但刘邦偏偏很欣赏陈平,不但不计前嫌,反而对他委以重任。
这样的陈平,在朝中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不属于功臣集团,也不属于吕氏集团。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刘邦的袖子里,随时可以祭出。
让陈平去杀樊哙,看似是个糟糕的选择。樊哙是吕后的妹夫,陈平要是真把樊哙杀了,不就等于跟吕氏集团结下死仇?这不是把陈平往火坑里推吗?
更奇怪的是,史书上说这件事是"用陈平谋"。这怎么可能?陈平是出了名的能审时度势。他知道刘邦已经时日无多,太子刘盈年幼,吕后才是未来朝堂的实际掌权者。这个时候去得罪吕后,不是自寻死路吗?
除非,刘邦是故意把这个"锅"扣在陈平头上。
想想看,如果陈平真的杀了樊哙,他就会被吕氏集团视为死敌。这样一来,他就只能投靠反吕后的功臣集团。可如果他不杀樊哙,那在功臣集团眼里,他就是个识时务的聪明人,值得结交。
刘邦这是在给陈平下套,逼他做出选择。要么得罪吕后,要么得到功臣们的好感。对精明的陈平来说,这还用选吗?
果然,陈平在路上就开始磨洋工。等到了军营,他也没有立即处决樊哙,而是把人押回长安。等车队走到半路,刘邦就驾崩了。这一拖再拖的功夫,救了樊哙一命,也给陈平自己铺好了后路。
更妙的是,刘邦还派了周勃一同前往。周勃是典型的老实忠厚的武将,在功臣集团中很有威望。让周勃和陈平一起执行任务,等于是把两人绑在了同一条船上。
周勃
这一着妙棋,为日后周勃和陈平的联手埋下了伏笔。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因为这次任务建立了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多年后的吕氏集团覆灭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刘邦临终前的这步棋,把陈平这把尖刀,悄悄地插进了功臣集团的阵营。而这,正是他布局的精妙之处。
时间差谋略:刘邦的精妙布局长安城内外的气氛紧张而诡异。一场精心设计的时间差谋略,正在上演。
刘邦重病卧床时发出杀樊哙的诏令,时机选得很妙。樊哙正带兵在外平定燕王卢绾的叛乱,远在千里之外。这个时间点,既让樊哙无法立即得知消息,也给了陈平充足的周旋时间。
我们来看看这场谋略的时间线:
樊哙接到朝廷调令时,应该觉得莫名其妙。他正在打仗,军情紧急,朝廷却突然派陈平和周勃来接替他的职务。这不合常理。要知道,在古代行军打仗,忌讳中途换将。这就像棋盘上的一步臭棋,任谁看了都会觉得不对劲。
但陈平和周勃的到来,给了樊哙一线生机。按刘邦的诏令,陈平一到军中就该立即砍下樊哙的头。可陈平偏偏没这么做,而是选择把樊哙押解回京。这一来一回,就要耽搁好些天。
樊哙被押解的路上,刘邦驾崩了。
这个时间差,妙就妙在既让樊哙活了下来,又给陈平和周勃创造了立场转换的机会。如果刘邦真想杀樊哙,完全可以派几个武将直接动手。可他偏偏选了陈平这个诡计多端的人,还非要按照既定程序把人押解回京。这不是明摆着给陈平创造机会吗?
再看看长安城里的情形。刘邦卧病在床,吕后日夜守候。这时候突然传来要杀她妹夫的消息,吕后心里肯定七上八下。她不得不反复打探刘邦的用意,甚至在刘邦临终前还专门问:"陛下百年之后,谁可以接任丞相?"
这哪是在问丞相人选?分明是在试探刘邦的态度,也是在向朝中大臣表态:我吕后以后会按照刘邦的意思办事。
刘邦这一手时间差,把所有人都算计进去了。樊哙因为在前线,对朝中变故不明就里;陈平因为要押解樊哙,有了周旋的空间;吕后因为担心刘邦还有后手,不得不收敛锋芒;功臣集团则看到了陈平的立场转变,开始重新评估这个人的价值。
更绝的是,刘邦把这出戏的时间掐得刚刚好。他在咽气前,确保陈平和樊哙还在归途中。这样一来,等他驾崩的消息传出,樊哙的案子就自动失效了。毕竟死者的诏令,效力总是要打个折扣的。
这一切,看似是个仓促的决定,实则是刘邦精心设计的时间差。他用这种方式,让各方势力都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
樊哙保住了性命,却也记住了这个教训;陈平在关键时刻展现了智慧,为自己赢得了新的政治资本;吕后虽然生气,却不得不压制怒火;功臣集团从中看到了希望,知道还有人可以制衡吕氏。
这哪是一个临终老人的糊涂决定?分明是一个政治老手的精准操作。他用时间差制造了一个错位效应,让每个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时间差谋略,为接下来周勃和陈平的合作埋下了伏笔。这两个人因祸得福,从一场未完成的处决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政治机遇。
"双赢"之局:周勃陈平的政治联姻这是一场看似荒唐的组合。周勃,这个直来直去的老实人,要和陈平这个诡计多端的谋士一起去执行任务。这就像让老黄牛和狐狸组队,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好主意。
可刘邦偏偏这么安排了。
周勃是什么人?他是跟着刘邦从沛县起家的老部下,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辞。刘邦曾经评价他"厚重少文",意思是说这人靠得住,就是不够灵活。在朝中,他属于那种典型的"老实人",干活靠谱,说话直接,从不玩弄心机。
周勃
而陈平呢?他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从项羽阵营跳到刘邦这边,靠的就是一副伶牙俐齄和看人下菜的本事。在朝中,他是那种让人既爱又恨的角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高情商"的人精。
把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凑在一起,看似是个错误的决定。但仔细想想,这恰恰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周勃在军中威望极高,但缺乏政治手腕;陈平深谙权谋之道,但在功臣集团中缺乏根基。这两个人就像是两块拼图,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刘邦把他们派去处理樊哙的事,表面上是让他们去执行死刑,实际上是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抱团取暖"的机会。
在押解樊哙回京的路上,周勃和陈平有大把时间相处。周勃亲眼看到陈平是如何巧妙周旋,既不得罪刘邦,又不伤害樊哙。这种智慧,正是他所欠缺的。
而陈平也看到了周勃的为人:实诚,可靠,在军中很有威望。这种威望,正是他进入功臣集团所需要的。
两个人在这次任务中,等于是互相看到了对方的价值。周勃需要陈平的智谋,陈平需要周勃的威望。这种互补关系,为他们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刘邦驾崩后,吕后开始专权。她先后除掉了几个功臣,朝中人心惶惶。此时的周勃和陈平,因为之前的"杀樊哙"之事,已经建立了某种微妙的信任关系。
在吕后临终前,周勃和陈平开始秘密筹划。周勃在军中的威望和陈平的智谋完美结合,他们联手铲除了吕氏集团,迎立了汉文帝刘恒。这一系列行动,完美得就像是事先彩排过一样。
回头来看,刘邦当初的这个安排,简直就是给这两个人制造了一次"政治联姻"的机会。他让性格互补的两个人,在一次危机中建立信任,这种信任最后拯救了汉室江山。
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他没有生硬地要求两个人合作,而是制造了一个契机,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就像是一个老园丁,他知道哪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会开出最美的花。
所以说,杀樊哙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场未遂的处决,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政治联姻。这场联姻,让周勃的忠厚和陈平的智慧完美结合,成就了大汉四百年江山的根基。
四百年江山:一场未完成的谋杀如何保全汉室?一个皇帝临终前的最后一道诏令,看似是要杀一个功臣,实则是在下一盘保江山的大棋。这盘棋,最终保住了刘氏四百年的天下。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刘邦真的把樊哙杀了会怎样?
吕后必定怒不可遏,她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支持。但吕后是个狠角色,她一定会等到刘邦死后,对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加倍报复。历史上她确实这么做了,即便樊哙没死,她照样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整得很惨。
再想想,如果刘邦没有制造这出"杀樊哙"的戏码会怎样?
陈平可能会投靠吕后。以他的精明,一定会选择站在权力的顶峰。周勃虽然忠心,但没有智谋辅佐,很难在复杂的朝局中保全自己。功臣集团缺少智囊,难以与吕氏集团抗衡。
但刘邦这一招,既让樊哙活着,又给了陈平一个"被迫"倒向功臣集团的理由。更妙的是,他还顺势把周勃和陈平绑在了一起。
这就像是在打麻将,刘邦把一手烂牌打成了天胡。
果然,在吕后执政期间,周勃和陈平开始秘密联手。吕后虽然权倾朝野,但她心里始终记着刘邦临终前的那道诏令。她不知道刘邦在背后还布置了什么棋子,所以不敢做得太过分。
等到吕后去世,吕氏集团开始专权,想要改朝换姓。此时的周勃和陈平,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周勃在军中的威望加上陈平的智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关键时刻到了。吕氏集团想要夺取皇位,周勃和陈平联手出击。他们先是控制了京城兵权,然后把吕氏集团一网打尽。最后,他们从代国迎回了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汉文帝 刘恒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刘邦临终前的那场未完成的谋杀。
想想看,刘邦多么睿智。他知道吕后心狠手辣,但也知道她最在意什么。樊哙这个案子,就像是一把悬在吕后头上的剑,让她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他又把周勃和陈平这两个人才凑成一对,为汉室留下了最后的底牌。
这种政治智慧,不得不让人佩服。刘邦用一个看似荒唐的命令,布下了一个保江山的大局。他临终前的这步棋,为大汉王朝留下了四百年基业。
所以说,历史从来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一个明君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他活着的时候如何显威,而在于他走后还能给江山留下什么。
刘邦给汉室留下的,是一个完美的权力平衡机制。他用樊哙的案子,造就了周勃和陈平的联盟,制约了吕氏集团的野心。这个机制,让汉室的江山在他死后依然稳固。
这就是一代明君的远见。他临终前的那道诏令,看似是要结束一个人的性命,实则是在延续一个王朝的生命。
参考文献:
《史记·吕太后本纪》,司马迁
《汉书·诸吕列传》,班固
《资治通鉴》,司马光
《贞观政要·任贤》,吴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