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使福建真正纳入汉人统治的名将是谁?

胖猫读历史 2025-01-15 17:55:57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的成名之举,此战后,孙权彻底动摇了北上杨徐的战略,转而调头西进,图谋刘备的荆州。

著名的江东十二虎臣此战一个被杀一个遭重创(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

其中徐盛还曾获得“大壮”的称号,三国时仅有张辽、徐盛二人获此殊荣,结果一战就被张辽打出了成色。

关键时刻还是贺齐帮他捡回了家伙(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徐盛被创失矛,齐中兵拒击,得盛所失)

贺齐在孙吴名气不大,但其战功完全可以媲美十二虎臣内的任意一人。

这篇聊聊贺齐。

贺齐,字公苗,会稽郡人。

山阴贺氏本姓庆,先祖庆普,西汉著名经学家,今文礼学“庆氏学”的开创者。传至庆封时,因罪奔吴,其子孙先徙下邳,后徙往会稽。至东汉安帝,为避讳安帝父亲刘庆,改“庆”为“贺”,此为山阴贺氏由来。

贺齐的伯父贺纯是当世宿儒,十辟公府,三举贤良方正,五征博士,四公车征皆不就,后任侍中,江夏太守。

贺氏这样的经学世家,扎根江东近二百年,其名望与吴郡四姓相比也毫不逊色。到了贺齐一代,恰逢汉末大乱,礼乐崩坏,群雄割据,光走经学显然行不通了,以武入仕是很多家族的选择。

当时会稽郡的另两大豪族,周昕支持袁绍,盛宪拥护汉室,山阴贺氏没有急着站队,选择坐山观虎斗。

直到孙策横渡富春江,拿下整个会稽郡,他们才派出以诛反平乱闻名的贺齐。

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馀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革命就要胜利了,你来摘果子?(贺齐屡立战功,但在江东地位不高的原因就是你既不是孙氏嫡系的江北士人,加入革命又太晚)

孙策给了贺齐一个艰巨的任务:扫荡会稽郡南部。

会稽郡南部(主要是现在的福建地区)基本都是山地。这意味着统治这片土地成本极高,汉武帝在征服闽越之后,就将沿海的闽越之族悉数迁往江淮之地,只留下一个据点东冶城(现在的福州市)

王朗后来逃到东治,准备借助郡吏商升起兵(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当时王朗逃奔东冶,孙策也不敢贸然举大兵南下,东治已经是会稽郡最南的一个县,距离实在太遥远了。

孙策让韩晏带兵征讨,结果韩晏为商升所败,孙策继续委任贺齐为南部都尉前去讨伐(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

这个任命堪称神来之笔!贺齐随后打出了梦幻般的战绩。

击退韩晏后,叛军内部发生内斗。张雅杀死商升,自称无上将军,詹强称会稽太守(贼帅张雅、詹强等不原升降,反共杀升,雅称无上将军,强称会稽太守)

叛军毕竟人多,贺齐没有选择直接进兵,而是用了一招很老套但十分实用的计策:反间计

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

叛军内讧,贺齐马上抓住战机,发兵进讨,一战大败张雅,詹强震慑恐惧,率众出来投降。

闽越故地被征服后,孙策在原东冶县的基础上新设三县,分别为“建安”、“汉兴”、“南平”。此时,其中建安县是以汉献帝年号命名的首个县份,在四县中地位居首。

孙策死后,江东风雨飘摇,建安越人爆发了大规模叛乱,部落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纷纷起兵。

越人兵分两路:一路越过武夷山,杀向豫章郡的余汗,另一路北上攻打汉兴。

孙权再度派出贺齐,对建安第二次用兵。

相对第一次征伐福建,这次贺齐兵力更加雄厚(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

只是内部不太和谐。

贺齐在余汗与越军对峙之时,担心深入大山后被越人断了退路,于是令松杨县长丁蕃率所部防守余汗。

丁蕃认为自己原是与贺齐平起平坐的将领(贺齐之前代韩晏为永宁县县长),如今成为他的部属,心中不服,不肯留下。

贺齐马上执行军法,斩首丁蕃,于是全军上下,无不震惊,表示愿意在贺大人的领导下拼死力战(齐乃斩蕃,於是军中震栗,无不用命)

贺齐随后一路杀进福建山地,先打垮了越军主力洪明部,临阵斩杀洪明,越人恐惧下,洪进、吴免、苑御、华当四将全部投降。贺齐又乘胜肃清了盖竹、大潭的叛军,收复建安(遂分兵留备,进讨明等,连大破之。临陈斩明,其免、当、进、御皆降。转击盖竹,军向大潭)

这一战,孙吴收获颇丰,斩杀山越军六千人,俘获山越全部名将,同时还收编了万余精兵(凡讨治斩首六千级,名帅尽禽,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为平东校尉)

为了更有效的威慑当地越人,贺齐在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各驻扎了五千士兵。

从此,!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东西两线同时开辟战场,周瑜和曹仁在江陵城下鏖战,孙权本人率军北上攻打合肥。

江东大军齐出,国内空虚!

丹阳郡的黟县、歙县再次发生叛乱,山越头领歙帅金奇,率万户山越民屯守安勒山;另一头领毛甘率万户屯守乌聊山;更有黟帅头领陈仆、祖山等率两万户屯守林历山(黟县南)。

无兵可用的孙权只得将福建的贺齐军调出,北上剿匪。

江西的山比福建更难爬。

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

来看山地专家贺齐的表演:

1、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趁夜色亲自察看地形,找到一条山越人防守薄弱的的隐蔽缘道。

2、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於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斩山)为缘道。夜令潜上,

挑选少数精锐,乘夜以铁戈斩山为梯潜爬上山。

3、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

接着用垂布再拉上数百精锐,随后四面俱鸣鼓角,呼号雷动。

山越军深夜突闻鼓角喊声,惊惧慌乱下不知所措,纷纷放弃扼守的山道,逃归大营。贺齐率大军登山,向敌营寨猛攻,斩首七千级。歙县的金奇、毛甘率部众降(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馀皆降,凡斩首七千)

平定丹阳郡叛乱后,孙权也给予其丰厚的赏赐,分出六县(歙县、黎阳、休阳黟县、歙县、始新县)为新都郡,以贺齐为郡太守。贺齐受命回往始新郡治所时,孙权亲自出来为他饯行,更让贺齐坐到自己的御车上,同时令吏卒兵骑开道,给足了贺齐排场(被命诣所在,及当还郡,权出祖道,作乐舞象。赐齐軿车骏马,罢坐住驾,使齐就车。齐辞不敢,权使左右扶齐上车,令导吏卒兵骑,如在郡仪。)

孙权的这个做法也是孙吴得以立国的一大核心策略,与当地的豪族合作,打下领地,双方共享利益,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江东豪族捆绑在孙氏的战车上,也才有了陆逊父子后来的丰功伟绩。当然一旦打破了这个潜规则,自然会激起豪族的反感,后面咱们会写三国末期的一场著名战役:西陵之战,导火索就是步家因被征召回京而发动的叛乱。

加上福建的建安,贺齐已经有了两块领地,这也是为何贺齐部曲在江东诸军中以装备精良闻名的根本原因。

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

贺齐之后又陆续讨平吴郡、豫章郡的叛乱,挑选精锐加入自己的军队,

吴郡馀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齐出讨之,即复破稚

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馀人。齐讨平之,诛其首恶,馀皆降服。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

从实力来说,贺齐的部曲在江东已经遥遥领先,这可以从之后对外征伐的数次战役得到佐证:

合肥之战,陈武斗死,徐盛被创,贺齐仍能阻击张辽部曲(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徐盛被创失矛,齐中兵拒击,得盛所失)

撤离合肥时,孙权在逍遥津北再次被张辽突袭,又是贺齐率三千人马赶到津南救援孙权(权征合肥还,为张辽所掩袭于津北,几至危殆。齐时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权)

洞口之战,曹休督率张辽等各路大军,魏军共计二十万南征,拔除了吴军在江北的据点,吕范率军乘船南撤,由于风太大,战船的缆绳多被吹断,失去依靠的船在江面上乱漂,部分船队漂至北岸,张辽、王凌等人趁势出击,吴郡损失数千人,幸有新市前来增援的贺齐,方才收拢军心(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洞口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戏口之战,吴将晋宗投魏后,曹丕封其为蕲春太守,令其还镇蕲春,晋宗表现积极,时常渡江袭扰孙吴边境城邑乐安等地。孙权引以为耻。时值酷暑,通常不利出军,贺齐出其不意,督领麋芳、刘邵等部,突袭蕲春,俘虏晋宗(初,晋宗为戏口将,以众叛如魏,还为蕲春太守,图袭安乐,取其保质。权以为耻忿,因军初罢,六月盛夏,出其不意,诏齐督麋芳、鲜于丹等袭蕲春,遂生虏宗)

贺齐因功升为后将军、假节,兼任徐州牧。

到此为止,贺齐再难升迁一步,毕竟他手里的权势太重,部曲太强,他又不像陆逊,是孙权一手提拔起来,孙权对他难有更多的信任。

贺齐长子贺达与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领兵万人,到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后被公孙渊袭杀。

贺齐的次子贺景颇有乃父之风,御众严而有恩,兵器精饰,为当时冠绝冠,又不幸早亡。

到了贺齐之孙贺邵,又重新走士大夫路线,迁中书令,以忠直闻名,为孙皓深恨。后贺邵中风,口不能言,孙皓怀疑其装病,将他抓到酒窖拷打后杀害。

作为最早与孙氏合作的江东世族,贺氏后人落得如此下场难免令人唏嘘。但想到同样被孙权所重用的吴郡四姓,顾雍后人被流放,陆逊被逼死,张温被贬,朱据被枉杀,还有啥不能释怀?

碰到这么位主子,任凭你功劳再大也没用。

好在山阴贺氏的家传绝学庆氏学尚在,贺邵之子贺循成为东晋宗庙制度的主要制定者,被称为当世儒宗。到了南朝,贺瑒、贺琛依然是南梁宗庙礼仪的主要制定者。

由此,自两汉到六朝时期,山阴贺氏仍能保持显族门第不绝,入唐后仍以擅礼闻名,其家传礼学无疑是数百年家族不坠的根本保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