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作为与德州交往最多、对德州文化宣传力度最大的国家级文化名人,不仅拜师德州,交友德州,而且直接将女儿嫁到了德州,真是一位妥妥的德州友人。今天这篇短文,向你详细说说纪晓岚女儿纪凤文和女婿卢荫文的事,可作为“纪晓岚的塾师宋来会”、“纪晓岚的狐友董元度”、“纪晓岚的亲家卢谦”等文的姊妹篇。

纪晓岚的女婿卢荫文
卢荫文(1752-1835),字景范,号海门,德州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孙,卢谦之子,侧室陈氏所出。其父卢谦共生有七个儿子,卢荫文排行老三。因其老大国子监生卢荫仁和老二廪膳生卢荫泽,均是20岁前夭折,所以大家长期以来总说卢荫文是卢见曾的长孙。
卢荫文所在的卢家,明中期以来就是德州的著名仕宦家族,其十世祖卢宗哲、十三世祖卢世㴶、曾祖卢道悦、祖父卢见曾均是进士出身,其文采宦声也都是名噪一时。卢荫文幼年跟随祖父卢见曾宦游四方,曾受到良好的家塾教育,山左知名学者张元、江南名士王昶、赵文哲、戴震等都曾亲自为其兄弟授业。令人想不到的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卢荫文已退休六年赋闲在家的祖父卢见曾,因两淮盐引案发被牵连入狱,同年病死苏州狱中。他的父亲卢谦被“谪戌军召”、“籍没家产”。卢荫文与卢荫惠、卢荫溥等兄弟4人,只好随母亲李氏到景州的外祖父家生活。乾隆三十七年(1772),卢见曾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卢谦随之官复原职,卢氏兄弟才随母亲返回德州。经过大灾大难的卢荫文,就是在逆境中也没有放松读书学习,他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考中举人,五十四年(1789)成进士,历官安徽建平(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南)、泾县、舒城等县知县。
卢荫文性格沉稳,学问宏大,为官谨慎廉洁。当时建平县的污吏较多,时常骚扰百姓,县府内积案如山。卢荫文上任后把处理积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迅速审理结案,赢得“判案如神”之誉。他在建平县为官一任,使建平县旧有的狡猾和无赖风气逐渐好转。泾县一邑,重男轻女的封建陋习特别严重,旧有溺弃女婴的恶俗,县内虽然建立了育婴堂,溺杀女婴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卢荫文在任泾县知县期间,从保护女婴和扭转人们不重视女婴的陋习出发,制定和实行女婴健康勘验制度。即命令刚生育的妇女每月初一抱婴儿来县衙,有关官员对女婴的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并评出等级,根据婴儿的健康状况对家长实施奖励和惩罚。由于制定和实行了这一监督机制,终于使泾县内的女婴“全活者甚众”。嘉庆三年(1798),卢荫文因祖母病逝回家守制,在离开泾县时,泾县百姓“遮道攀辕焚香泣送”,不忍舍去。卢荫文为祖母守制三年后,补安徽舒城县知县。在卢荫文赴任之前,舒城县前任知县催科时如狼似虎,百姓不愿交纳。舒城县百姓听说卢荫文这位清官到任,却都踊跃争先交纳,足见他在安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卢荫文赋性恬退,年仅47岁即告归不复出,从此优游林下。他居乡30余年,和蔼近人,亲戚邻里有贫困者,慷慨解囊从无吝色,因此深受乡里百姓赞扬。
纪晓岚的女儿纪凤文
纪凤文是纪晓岚侍姬郭氏所生,在纪晓岚的子女中排行老大。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中将纪凤文与其母郭氏介绍的比较清楚:“侍姬郭氏,其父大同人,流寓天津,生时其母梦鬻端午彩符者,买得一枝,因以为名。年十三归余,生数子,皆不育,惟一女,适德州卢荫文,挥之(卢谦)观察子也”。后经卢荫文的业师王昶做媒,定下了纪凤文与卢荫文的这桩婚事。
在纪凤文与卢荫文订婚前,纪晓岚曾在卢见曾两淮盐运使官邸见过女婿卢荫文。文献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纪晓岚外放福建时,路过扬州,曾专门带领家人一块拜访卢府。估计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与纪晓岚的长女纪凤文,应该就在这时见了面。乾隆三十一年(1766),纪晓岚的父亲去世,纪晓岚又急匆匆带领一家老小回献县为父亲料理后事和守制。这时的卢见曾也因年老退休在家,两人亲自主持和操办了纪凤文与卢荫文婚礼。
纪凤文也曾出现在父亲纪晓岚的作品当中。在《阅微草堂》卷三《滦阳消夏录四》中纪晓岚讲:“余长女适德州卢氏。所居曰纪家庄。尝见一人卧溪畔,衣败絮,呻吟。视之则一毛孔中有一虱,喙皆向内,后足皆钩于败絮,不可解,解之则痛彻心髓。无可如何,竟坐视其死,此殆夙孽(前世的冤孽)所报欤。”
纪凤文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享年65岁,终生未育,生前曾获“孺人”和“太宜人”封号。
纪卢联姻源自双方对文化的追求
纪晓岚所在的沧县与卢家所在的德州相隔120公里之远,他们之所以能够结亲,首先遵循的是门当户对的联姻观念。献县纪家与德州卢家当时都是官宦世家,均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纪晓岚将女儿嫁给卢家,女儿婚后的生活就不会被生活所困。当然,纪卢两家能够结亲,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家族都对文化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
纪晓岚对德州卢家羡慕已久,尤其对卢见曾主持东南文坛的壮举,简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纪晓岚对德州卢家的了解,应该说自幼就开始了。纪晓岚读书时的学伴都是东光人,东光距德州更是只有50多公里,那时的他就对德州的文化有了了解。他的岳父是东光大户马永图,廪贡生,历官四川江津县、山西稷县、山东城武县知县。纪晓岚在父亲的安排下,于乾隆八年(1743)与马永图的次女马月英完婚。婚后,纪晓岚便住在岳父家读书近两年的时间,在此结识了与卢见曾关系密切的宋弼。从纪晓岚的《罗酒歌和宋蒙泉》诗文看,宋弼之父宋来会曾在东光马氏家族“生云精舍”担任西席,即说明纪晓岚中举人前,就与宋弼有了交往。乾隆九年(1744),纪晓岚科考中举,在考场上结识了卢见曾的内甥平原人董元度。宋弼与董元度一直都是卢见曾的文友,共同编辑过《国朝山左诗抄》,他们也成为纪晓岚了解和认识卢见曾及其家庭的忠实媒介。后来王昶、戴震等文化名人也由卢见曾的幕府处转到纪晓岚处,纪晓岚对卢见曾及其家庭的了解可以说是步步深入。特别是王昶,中进士后没有急着做官,先是受秦蕙田之聘为其整理文集,后又被卢见曾聘为家庭教师,让其负责卢荫文、卢荫溥、卢荫惠等的学业,并做了卢荫文与纪凤文的大媒。
纪晓岚基于对卢见曾人品与学识的了解,所以在卢见曾二次遭到诬陷时,竟敢冒着杀头之罪为卢家通风报信,也因此被发配新疆伊犁。这段故事经文人们的多次演绎,在国人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事实上,那个装有盐粒和茶叶的信封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那些落魄文人为了突出纪晓岚的聪明才智而主观臆造出来的道具而已。但这则故事也告诉我们,正直高尚的文人之间的联姻,的确也能增强文化世家抗击摔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