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丁光胜从小生活在贫困中。家里穷到几乎没有饭吃,母亲不得不为了维持家中的生活选择自尽,他成了孤儿,命运犹如草芥般渺小。
很多人都认为他的一生会在贫困中消逝,但他在加入新四军后,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生之路。
孤儿的起点
丁光胜,1929年12月出生。他的童年并没有丝毫光鲜,贫困和饥饿是他成长的主题。十岁之前,他生活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父亲早逝,母亲靠着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家里连一床好被子都没有,冬天睡觉时,他和母亲只能靠着薄薄的麻布被子取暖。屋外是刺骨的寒风,屋内是随时会渗水的屋顶。
小时候的丁光胜,看不清未来的模样,他只知道:要么忍受着不公的命运,活到死;要么奋起反抗,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机会。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母亲为了省钱和食物,已经开始削减家里的开支。那时候,丁光胜一家仅剩的几斤米,都被母亲省了又省,勉强够他和妹妹一顿一顿的饭。
母亲有时在夜里偷偷哭泣,他知道母亲的心里有千言万语,但母亲从未向他提及过更多。她坚强的面庞背后,承受着太多无法言说的痛苦。
丁光胜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家人相依为命。那时母亲坚强地撑起了家,但生活的重担,依然让她喘不过气。
她常常告诉丁光胜,自己要为家庭打拼,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也不能让家族被人看不起。母亲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有一天,自己拼尽全力,让孩子们过得稍微好一点。
“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人,能够赚钱,给我养老。”母亲曾经这么对他说。
命运并没有给这个家庭过多的温柔。就在丁光胜十岁那年,母亲因长年劳累,生病倒下了。她的身体开始迅速衰弱,眼看着连她自己也觉得撑不住了。
有时候,丁光胜醒来,会看到母亲躺在床上,满脸疲惫与无奈。母亲告诉他,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用最后的力气,为孩子们打点生活。最后,母亲因病情加重,再也没有撑过那个冬天。
就在母亲病重的最后时刻,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不愿再拖累丁光胜这个不幸的家庭,为了不让家里的生活进一步贫困,她为家庭的经济困境作出最后的牺牲——火海。
那一刻,丁光胜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光胜,你一定要活下去,不能再像我一样,让命运任由他摆布。”
看着母亲最后的眼神,丁光胜浑身僵硬。母亲的离世,让他成为了一个孤儿,没有依靠,没有希望。
在那之后,丁光胜的世界彻底改变。孤儿的身份让他被社会冷落,家乡的乡亲们只是偶尔给点施舍的食物和衣物。一个小小的孤儿,什么都没有——他连哭泣的地方都找不到。
尽管如此,他深知,母亲离世后,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低头度日,他要站起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新四军的召唤
丁光胜没有再回到那个残破的家。他开始四处流浪,希望在生活的暴风雨中找到一丝喘息。无依无靠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谋生。
那段日子,他就像一只飘零的孤鸟,无所依赖,只有痛苦和绝望陪伴着他。
他有过无数次想过放弃的瞬间,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能听到母亲临终时那句话:“你一定要活下去。”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刺进了他的心,让他感到一种无言的力量。
就在丁光胜陷入迷茫之际,战争的烽火将他彻底唤醒。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的动荡让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涌向了战场。
新四军的崛起,是一个改变丁光胜命运的关键。为了寻找一个新的生活,他决定去参军,去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亡父报仇,为母亲争口气。
当时,丁光胜在家乡附近听到村里的壮汉谈论新四军,觉得那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一个大约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母亲的思念,决定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新四军。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了新四军的招募点。虽然年纪尚轻,身体瘦弱,但他不畏困难,咬紧牙关,毅然投身其中。
“我不想再做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丁光胜一边默默想着,一边迎上了前方的征途。
新四军的生活极为艰苦,每天的训练如同生死考验。初入军营的丁光胜,常常因为体力不支,身体瘦弱而被其他战士取笑。
但他没有放弃,每一天都咬牙坚持着,直到自己能在训练中不掉队,能够背起枪、披上军装,和其他战士们一起并肩作战。
他刚刚入伍不久,便接到了一项任务。敌人向南进犯,新四军需要前去抵抗。丁光胜和战友们一起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迎战。
子弹飞过,硝烟弥漫,丁光胜在枪林弹雨中逐渐蜕变,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这场战斗不光是一次对敌人的胜利,更是丁光胜对自己命运的挑战。
激烈战斗中的坚韧
1944年,丁光胜随新四军参战,参加了多个关键战役,其中最为艰难的战役便是在皖南的那场战斗。
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敌军进攻,数倍于他们的敌人涌向了新四军的阵地。丁光胜和战友们坚守阵地,用鲜血捍卫家园。
战斗中的丁光胜,神情紧张,每次冲锋都会心跳加速。子弹擦过耳畔,手中握紧的枪变得越来越沉重。
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那时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家人,为了祖国,必须坚持到底。一名战友受伤倒下,他没有丝毫犹豫,拖着受伤的战友迅速撤退,并将他安置在安全处。
在这场战斗中,丁光胜负伤多次,但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伤口的剧痛,不能阻止他在战场上继续冲锋,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战士的坚韧与不屈。
丁光胜始终记得,战斗中的血与火,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伤痛,更多的是信仰和使命感。
在一次长时间的战斗后,他受了重伤,身上多处流血,几乎失去知觉。待到他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被救出,躺在一个临时的医疗点上。
那时,丁光胜感到自己依然活着,心中除了痛楚,还有一种久违的激动。“我活下来了,为了继续打仗,我活下来了。”
战场上的拼搏与伤痛
1945年,丁光胜所在的小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一次突袭中,他和几名战友被敌军围困。子弹穿透了他的衣服,身上多处受伤。
当时的情形极其危急,他的战友们中有人已经倒下,鲜血洒满了战场。“敌人来了,不能停。”丁光胜咬牙坚持着。
他甚至一度晕厥过去,直到清晨,才被救援部队找到。当时,他满身是伤,几乎动弹不得,双腿都因失血过多变得麻木。“命不该绝。”这句话在他昏迷中反复回响。
受伤后的丁光胜并未放弃。他坚信,自己能活下来,战斗不能停止。他的勇气和坚持深深感染了战友们,在后来的战斗中,大家也都更加坚定了信念。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丁光胜回到了家乡。虽然他已不再是那个幼小的孤儿,但依然怀揣着无尽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珍惜。
即使他因伤丧失了行动的能力,依旧活得有意义,成为了村里的英雄,受到众人尊敬。
“生死与我无关,能为国家出力才是最重要的。”丁光胜常说。这不仅仅是他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他一生不变的信条。
到了晚年,丁光胜始终未曾忘记自己从战场上走来的一切。他将自己的经验和故事传授给后辈,成为了年轻人眼中的楷模。
无论在什么岗位,丁光胜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最初的誓言——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一生的努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