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中秋(一):中秋文化中尊天敬神的传承

红苓读书 2022-09-03 09:04:23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的《礼记*月令》,是一种祭祀活动。

《礼记》“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端其为。”

《左转》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从这句话的描述来看,当时的“中秋”基本上属于国家统治阶层的才有的“活动”。

无论在什么时代,官方在做的一些活动,都会慢慢地发展到民间。

《山海经》就有记载:“有女子方浴月……”

浴月,就是发展到民间的祭祀活动。

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这无穷的智慧下,中秋不单单用来祭祀,随着朝代的发展,中秋节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也有了相应的活动。

历史的车轮走到唐荣时期时,民间的祭祀拜月活动就更多了。

这个时候拜月仪式里,青年才俊都期望有一个好的科举成绩(“步蟾宫,高攀仙桂”)。

年轻女子拜月是希望自己能长得漂亮(“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与此同时,月亮还被赋予了中国文化特质。

唐代《酉阳杂俎*天咫》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书生饥饿潦倒时,遇到神仙,神仙赠送了求生玉屑饭,吃了这饭后,求生得到了永生。

玉,象征着永生,估计就是从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的。

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看来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唐朝是盛产诗的时代,随着中秋明月的活动,描写与月亮有关的诗自然也少不了。

据有人统计:

《全唐诗》有111首以月亮为主题的诗。《唐诗300首》咏月的诗占了100首,达到了1/3。

中秋的盛行,在宋朝还打破了宵禁。

也就是说宋朝有宵禁制度的那段时期,对中秋节是“格外开恩”。

八月十五那天,会取消一天的宵禁制度,所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可以在夜间出来活动或庆祝,所有的店铺都会敞开大门,整个大街上的人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年三十。

玩花灯、观潮、赏桂花树、写词作对都被排上了日程。

《全宋词》咏月的词达到210首。

关于元朝的中秋节记载的不多,熊梦祥《分析津志》记载了皇宫里祭祀和庆典为一体的中秋节。

吴昌龄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书生陈世英与月亮上桂花仙子在中秋之夜相聚相恋的故事,让我们欣赏了“月亮”从祭祀到文化的变迁。

明代,中秋祭祀又庄严起来,祭祀的时候就要用西瓜和月饼,西瓜要被切成均匀的薄片,摆成莲花状。

清朝对中秋祭祀也同样重视,苑洪琪《清代宫廷庆中秋》中对乾隆中秋祭月,有详尽的记载。

娱纵我国历史,可以看到,中秋节的娱乐和文化,在起初时,都是与尊天敬神是连在一起的。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