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简介,一学生放学回家,看到一只切好的烤鸭,没沟通,直接吃了大半,妈妈不高兴了,说TA自私,不懂分享。
首先这事儿没有一概而论的,要看一家人习惯性行为模式,就拿吃东西这事儿来说,有的家庭就是默认好吃的都是孩子的(不是说对),有的家庭先到先得(也没什么不好),有的家庭不管谁吃怎么吃都会打声招呼(我家是这样)。这个还真不好说。
想谈谈另一个问题,父母在不满意孩子做人做事时候的反应。
我发现很多母都是这样的,不管是常识还是做事。他们不会主动教导,而当看到孩子做错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引导或告知,而是直接挑毛病,这你怎么不知道?你怎么可以这样,你太不上道了。吧啦吧啦,居高临下。
小孩子才知道,原来这是不对的, 原来我做错了吗?可是我也很委屈呀。
很多人说,这不是大事情,上了社会,这种事才是常态,没人有功夫有义务教你。
可问题,父母是有这个义务的。并且也应该讲究方法。
反过来说,正是这种挑毛病教育,培育出了太多习惯性看人脸色的孩子。
看人脸色的另一个说法叫察言观色,这个词就好听很多,起码是个中性词,人与人之间作为个体,处在一个相对紧张的状态里,但是“我”作为一个主体并不落于下风。
看人脸色不是,这是一种被动习得的防御性姿态,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而父母理应给予孩子这种安全感。
这样说好像容易引起误会,其实我的意思也不是让父母骄纵孩子,只能说好话。而是希望我们的父母有一个更包容的姿态,因为你毕竟比你的孩子吃得多见得多,在做人做事认识世界的时候,你是走在前面的,面对距离孩子最近,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有义务给孩子们建立一个认知的基石。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的犯错了你纠正,屡教不改适当惩罚。这都是必须的。
“挑毛病”式教导也不是不存在,更不是没效果,就拿高考来说,很多年前看过这么一条新闻,有人办过这么一个毕业班,初中毕业的孩子,不上高一高二直接上高三,而且是直接题海战术,不断地做题,错题,纠正,一年接受检验,据说升学率不低。
但是一个小孩的人格成长,没有高考答卷,孩子也不是试验品,孩子是父母你自己的孩子。
夸张一点说,你们永远没办法真正的平等,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你们之间,在经历,孩子变成大人,父母变成老人的关系变革之前,父母默认就是强势过孩子的,可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
或者因为长期的劳累和付出,消磨掉了这种父母强势的感觉,实则不然。
所以啊, 表面是烤鸭的问题,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认知事物的时间差。以及在亲子关系中,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态度。
在这样的处境下,好像除了好好沟通也没有别的办法。
积极解决的办法是,认知自己的情绪,解释自己的情绪,了解父母的情绪,也让父母了解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体谅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