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亏损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第三篇,刊登于1994年9月15日《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
——八家亏损企业的调查与分析之三
本报记者 战国 克玉 红武 宇青 李民
在本系列报道的前两篇中,我们分析了8家亏损企业陷入特别困难的境地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困思路。中国有句古话,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我们在放开出口,使现有特困企业通过产权转移而死里求生的同时,还必须堵住入口,通过消除特困企业得以产生的土壤,防止新的特困企业的产生。实际上“消除土壤”对“死里求生”也是一个极大促进。


困难企业,特困企业,中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特困企业的基本特征是,要翻身就必须创造出超常利润,以偿还仍在滚动增大的巨额贷款本息,而它们却因多方面原因,基本失去了“造血功能”,利润往往是负增长,正是这种债务与利润反向增长的趋势,把它们拖入了绝境。
困难企业的情况虽多种多样,但缺少甚至没有自有资金,基本要靠举债过日子,却是共同的。在资产负债结构问题上,它们与特困企业一样,也基本上都处于不合理状态,没有质的区别,只有程度的不同。
但企业的资金问题,说到底是个产品问题,靠增加投入,扩大资金存量,而非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来支撑企业发展,产品就难以在市场获得相应利润,往往会陷入“高投入——高生产——低效益”的怪圈。而困难企业一般都还未能摆脱这种状况。
企业效益低下,引发生存危机,于是靠贷款“输血”,而贷款的利息,还要进一步消蚀企业利润,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加剧,困难企业便会不由自主地滑向特困企业。
如何减少“准”特困企业,消除特困企业的“后备军”,是我们研究解决特困企业问题时,也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等也不行,靠也不行,唯有苦练内功才能摆脱困境。
要从根本上解决特困企业的问题,还要改造现有的“准”特困企业——困难企业。改造的途径便是苦练内功,大大增强其自我积累的“造血功能”。
苦练内功,首先是人的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调查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反映:企业是国家的,职工是国家的,有了困难国家不管谁管?这种情绪不仅特困企业有,在不少困难企业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在不少困难企业的扭亏思路中,等上级帮助,盼优惠政策,仍占不小的成份。但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今后“杀富济贫”式、“喂独食”式的帮助,会越来越少。希望国家对企业继续包揽的思想,不仅不现实,而且非常有害。某困难企业的领导上任后,不抓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一味向上边要钱要政策,便使有关部门丧失了对企业的信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扭亏进程。因此增强企业市场主体的意识,树立自己救自己的思想,乃是人的改造的要义。
某困难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大都在外边另搞自己的一摊“业务”,企业停产一年,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可企业领导却因“业务往来”在企业租赁的饭馆吃掉4.8万元,与饭馆应交租赁费相抵,竟吃到了1995年。这样的班子能带领职工扭亏,那才是怪事!因此,改造人首先要从改造班子入手。当前,企业扭亏最需要的是科技人才、销售人才,可困难企业流失比例最大的却是这些人,没走的人当中,也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个别的还偷偷摸摸假“公差”之便,谋“私差”之利。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和思想教育,增强其责任感,调动其积极性,以造就扭亏的坚强有力的先锋,便成为改造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制革厂属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企业,可全厂几乎没有真正学过制革专业的,包括领导。一张原皮本应片出三四层半成品皮,可该厂只能片两层,以至产品成本高而质量低。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则是改造人的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苦练内功,还要改革旧的企业机制。从我市情况看,困难企业在改革上普遍力度偏小,旧机制还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作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是延续产品经济的经营方式,未把销售放在龙头地位。一些困难企业销售人员比例很小,还在采用坐等用户上门的方式经营。二是没有建立起对市场反映灵敏的决策机制。一些困难企业没有市场档案,甚至不知自己的最终用户是谁,在对市场状况胸中无数的情况下,只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一相情愿地决策。三是忽视科技进步,没有形成完善的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储备的良性循环机制,只好抱着现有产品,多年一贯制。四是没有彻底打破“大锅饭”,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以上这些都是困难企业苦练内功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苦练内功,还要改革现有的管理制度。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今年年初我市44户亏损企业中,受到管理因素影响的占到72.3%。困难企业下大力气加强管理这项基础性工作,不仅是当前扭亏所必需的,也是长远发展所必需的。困难企业要尽快改变目前以奖代管、以包代管的混乱局面,解决劳动无定额、物耗无核算、质量无检验,奖罚不明,浪费严重的问题,建立起科学、规范、严格、高效的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管理等制度,并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现代管理经验。这是困难企业苦练内功中,一项需要下笨功夫做好的细致而艰巨的工作。
帮在点上,帮在根上,消除困难企业扭亏的外部制约因素。
困难企业摆脱困境,除需自身苦练内功外,也需政府的帮助。但这种帮助应是宏观的,外部的,主要是消除困难企业扭亏中的制约因素,为其创造个良好的扭亏环境。
一是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但作为出资者要严格考核和监督其经营状况。调查中某企业反映,把他们拖入困境的那个技改项目,本是遵照上边的意思搞的,但引进失败,却要自己吞苦果。他们希望此类事再也不要发生。还有一家困难企业,新长上任时,老厂长还在自报盈利,可一清查,亏损547万,另外还有潜亏100万。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经常有效的监督考核,也是“冒”出特困企业的原因之一。
二是为企业扭亏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某困难企业的厂长说,厂里富余人员很多,但社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吸纳机制,他们只好违背企业追求盈利的本性,担负减少失业的社会职能。他盼望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健全的失业保险制度,使困难企业能早日“消肿”。调查中还有人反映,通过产权流动,改变存量资产低效运行的状态,也是企业解困的方法之一。但目前我市在产权交易中,存在产权市场规模小,无场地,交易需求不能得到充分反映,难以在市场寻找“佳偶”进行交易等问题。
三是减轻困难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使之轻装上阵。首先就是要合理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按照省政府最近在《关于因企制宜转机建制搞好国有工业企业的通知》中提出的意见,对清产核资中清理出的企业潜亏,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资产流失,由于政策性因素和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贷款损失等,可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分别按冲销企业公积金、资本金和冲减银行呆帐准备金以及贷款余额挂帐停息等办法处理。但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统一部署进行。另外,企业之间的债务经双方协商同意,也可将债权变为股权。同时还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业主制度。要明确投资主体,由投资主体解决资金。改变以前那种建设项目主要靠银行贷款,企业流动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以及企业运用生产经营资金搞项目建设的状况。其次要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要将企业自办的学校、幼儿园、医院、餐厅、招待所等服务性单位,逐步从企业分离出来,有的可由政府承接,或由社区自治组织承接,或建成新的企业,发展第三产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便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仍是我国经济的骨干力量。相信国有企业中的困难企业,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制更新,必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旺盛的生机活力,冲破险阻,跟上时代步伐,创造出自己新的辉煌!


(除稿件,其余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