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随手捡起的铜老虎,无人愿收,最后竟价值连城

登峰造戟 2024-09-30 11:56:47

1975年冬,陕西省西安市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的杨东峰在村西平整土地时,无意中用铁锨挖出了一个金属疙瘩。

起初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觉得其形似动物。洗干净后,发现其上面刻着几行金灿灿的文字。

直觉告诉杨东峰这是个宝贝,于是杨东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此物前去了当地古玩市场。

本以为此物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惊叹,谁知古玩老板看过后都对杨东峰摇了摇头,认为他错把一块铜疙瘩当成宝。

但杨东峰不信,1978年11月30日,他带着这块大家口中的“铜疙瘩”又来到陕西省博物馆。

后经考古专家戴应新研究后认为这是一枚战国时代的虎符,是稀世珍宝。

1978年,杜虎符经征集入藏陕西省博物馆。

杜虎符由青铜铸成,整体形态为一只行走的老虎。虎作昂首状,尾巴蜷曲,造型生动,曲背、卷尾、垂腹、足前弯,全身均为圆润曲线构成,柔中有刚,是构思完整的一件作品。

它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重0.08千克。

虎符背面有槽,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下凹,肩部近脊处有一条上下竖行的铸槽做牝榫,用于与另一半虎符的牡榫相套合。

在老虎的脖颈处还有一小孔,其具体用途可能与穿绳佩戴或固定有关。

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共40字,字体为小篆。

其内容大意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简单来说,就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

但如果遇到须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核验兵符即可行动。

铭文反映出战国时期秦国以“右”为尊,军权高度集中,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这为研究秦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杜虎符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代兵符之一,它的存在对于考证古代兵符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具有关键作用,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虎符上的铭文是研究秦小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其文字工整优美、谨严遒劲、书体转角周正,符合小篆体书法的演变发展规律,对研究中国的文字和书法艺术史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杜虎符还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它采用错金工艺,错金是一种古代的装饰工艺,在器物表面刻出凹槽,再将金丝镶嵌其中后磨光表面。

杜虎符上的错金铭文历经数千年依然清晰可见、熠熠生辉,也显示出当时工匠巧夺天工的镶嵌技艺和制作水平。

总之,战国杜虎符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它不仅是秦国军事权力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0 阅读:4

登峰造戟

简介: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