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先带着部队撤离”。
1947年5月孟良崮大捷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乘胜追击,在七月中旬把国民党胡琏主力包围在了南麻、高庄一带。
眼见敌人已经无路可逃,粟裕大喜,当即就准备下达全军出击的命令。

可还不等粟裕的命令传达下去,毛主席就发来了急电,说这是国民党的阴谋,让粟裕率领部队赶快撤离。
粟裕虽然心中充满了不解,但最终还是坚定地执行命令,把军队撤离出了危险区。
就在他们撤退后不久,胡琏所部在国民党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对粟裕之前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这让粟裕惊出了一身冷汗,连连直呼毛主席的眼光高明。
胡琏为什么要在南麻设下陷阱?他的诡计又是怎么被毛主席给发现的呢?
两个“常胜将军”的对决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粟裕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没有在任何正规的军事院校学习过,参加革命的地点也很低,最初只是个警卫队的班长。
但就是这样一个从基层走上来的人,打仗却非常有一手,是个不可多得的指挥奇才。
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只要粟裕担任一线指挥者,战斗基本上就没有输过,因此他也是我军当中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正是因为他戎马一生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所以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时候,他成为了开国大将之首,是元帅之下的第一人。
要不是当时元帅只能评选十个人,以粟裕的功绩,他说不定肩章上也能多个国徽。
在那个年代,除了粟裕,还有一个人也被冠上了“常胜将军”的美誉,这个人就是蒋介石的爱将胡琏。

1907年,出生于陕西华县的胡琏是黄埔第四期的学生,毕业之后加入了陈诚的“土木系”,是陈诚最为看好的年轻将领。
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打的人,多次在正面战场上和日寇交手不落下风。
胡琏的优异表现让蒋委员长非常满意,因此,他不但让胡琏掌握着自己最精锐的王牌师,还把对方引为心腹,对他寄予厚望。

蒋介石的信任和栽培让胡琏非常的感动。
所以,他挖空心思在南麻一带设下了埋伏,希望能够重创粟裕所部,以此来报答蒋介石对他的知遇之恩。
这一次两个“常胜将军”的正面对决,到底谁能够笑到最后呢?

1947年5月张灵甫命丧孟良崮之后,国民党“鲁中决战”计划被彻底粉碎。
这让蒋介石非常的恼火,决定重新调兵遣将,在正面战场上把面子挣回来。
为了能够一战功成,蒋介石抽到了11个整编师32个旅24万余人,稳扎稳打,准备用人数来弥补己方战力上的不足。

国民党的谋划毛主席看的非常清楚,他命令陈毅和粟裕发挥我军灵活机动的特点,把敌人调动起来,在运动战中寻找歼敌良机。
粟裕很好的贯彻了党中央的方针,指挥华东野战军内外开花,把国民党的24万人分割在了多个区域。
眼见敌人已经顾此失彼,粟裕果断的抽调内线四个纵队,对盘踞南麻地区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形成了合围之势。

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是蒋介石手中最精锐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师长正是备受蒋介石器重的胡琏。
胡琏所部全都是美械装备,火力非常的猛,所以陷入包围圈之后他不但没有慌张,反而大喜,觉得自己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胡琏看来,只要他能以自己为饵缠住粟裕的主力,那么,鲁中地区其他的国民党部队就能够支援过来形成反包围。

到了那个时候,粟裕的这四个纵队就再也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因此,南麻战役打响后,胡琏所部一直都没有突围,而是和华东野战军打起了阵地战。
这一仗打的非常惨烈,双方都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胡琏的计划蒋介石自然非常清楚,见粟裕真的被缠住后,他大喜过望,严令其他的部队火速增援,一定要把华野的这四个纵队一口吞下。
这一切粟裕并不清楚,他当时的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战场上。
1947年7月19日晚上,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胡琏所部突然对我方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

猝不及防下,前线的一些阵地失守。
胡琏这反常的举动让粟裕心里面犯起了嘀咕,于是,他一边命令部队发起反攻,一边继续研究敌人接下来可能采取的行动。
第二天下起了大雨,这让敌人的飞机和坦克暂时失去了作用。

这种好机会粟裕肯定不会放过,所以,他决定当晚就发起总攻,把胡琏的十一师彻底消灭。
可还不等他的命令传达下去,党中央毛主席就发来了急电,说这是胡琏设下的陷阱,让他赶紧率部撤离。
敌方“常胜将军”的败逃毛主席的指挥才能粟裕是非常佩服的,他心中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坚定的执行了毛主席的命令,让各纵分别向临朐以南转移待命。

就在粟裕的大军撤退后不久,国民党增援的4个整编师全部出现在了南麻附近。
这把粟裕吓了一身冷汗,直呼毛主席的眼光实在是太高明了。
这一次双方一共在南麻激战了四天的时间,表面上看粟裕和胡琏打了个平手,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但其实在战略层面上,国民党却输的非常彻底。

这是因为粟裕所部在南麻牵制敌人的时候,刘邓大军已经横跨千里挺进了中原腹地大别山。
像一把刀子一样狠狠地扎在了国民党的心脏附近,为之后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最有利的局面。
虽然南麻战役没有取得预料中的好结果,但胡琏还是再一次让蒋介石见识到了自己的指挥才能。

这之后,他被蒋介石升任为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辅佐黄维在徐海淮蚌地区作战。
心高气傲的胡琏对这个任命很不满,便借故离开了部队,私自跑到了武汉。
胡琏离开没过多久,淮海战役打响,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被粟裕指挥大军包围在了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

为了把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救出来,蒋介石寄希望于胡琏,让他重新坐飞机赶到了双堆集,调整了兵力部署,固收等待救援。
胡琏到了双堆集之后也想扭转战局,但这一次他的对手粟裕势不可挡,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
1948年12月7日晚间,华东野战军再一次发起了全面的攻击。

知道大势已去的黄维没有拉着胡琏给自己陪葬,而是让他用求援的名义坐飞机离开了包围圈,前往南京。
以逃兵的身份回到南京后,胡琏第一次在蒋委员长那里受到了冷遇。
无奈他只能被逼再次回到双堆集,和大军一起开始突围。

因为当时的战场上非常混乱,胡琏乘坐的又是装甲车,最终他虽然身受重伤,但还是幸运的逃了出去。
在此次正面的对决中,胡琏这个国民党的“常胜将军”输的非常彻底,几乎连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由此可以看出,国民党这些高级将领所取得的成就,水分还是非常大的。

有人说国民党是一流的军队、二流的将领、三流的统帅,这话还真的一点都不假。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虽然在人数和装备上占尽先机,但真正打起仗来以后,他们各种的拉胯,完全就不是人民解放军的对手。
之所以反差如此的明显,是因为共产党的队伍中有毛主席,有朱老总,有粟裕,有陈赓等数不清的优秀指挥者。
有这些伟大的革命元勋存在,国民党政府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参考资料:[1]解放战争时期南麻、临朐战役经验教训探析 禹宛莹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 2 0 1 2 年 3 月32 卷第 2 期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粟裕与胡琏的战场争锋》
[3]粟裕与胡琏的战场争锋【2】--党史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