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今的NBA,越来越少使用勾手技术了?

木匠铺谈体育 2024-12-24 17:10:47

勾手技术本身在使用场景上有这么个特点:

内线比外线更广泛;背身比面框更广泛;中近距离比远距离更广泛。

三个特点,都跟NBA当前的去低位化、去背身化和魔球化相背离,场景没了,使用也就少了。

1.去低位化:

虽然目前联盟中约基奇、恩比德和字母都是巨人,也都会有低位背身的作业,但传统的低位进攻方式还是逐渐边缘化了:

低位进攻消耗的战术前置成本太高,又是要位又是上球的,对防守阵型的改变、产生的得分效率又不及一次东契奇和加福德的挡拆,因此这种进攻选择对于多数球队都是备选项。

约字恩之类的,是他们有高于普通重型中锋的战术参与能力和战术地位,有更广的接球范围和发起位置,撑起比普通中锋更大的进攻戏份,低位进攻是这个过程中自然衍生的环节。

而对于外线球员,大家把发起位置上提、从传统的掩护切出/两翼要位起手,变成高位持球挡拆起手,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操作空间和更大的阵型改变,已经是整个联盟的普遍潮流。

随着勒布朗伦纳德——虽然这俩也不怎么用勾手——两人一个老去一个老寒腿,外线球员已经很少乔科那种捶低位的打法了。

2.去背身化

这与去低位化基本是一体相连——内线球员多在低位背身,低位进攻的减少必然意味着背身技术更少运用。

而对于外线球员,腰位背身本身也是一种小空间、偏静态、强对抗的环境下,增加持续要位跟护球安全的发起动作。

随着如今的空间扩大,进攻动态提升,外线球员已经把发起位置从两翼进一步上提到三分线,那里的骚扰更少,空间更广,更加没有必要用背身护球,且持球三分+挡拆攻框的广泛运用,所有人都在向着面框打法演进,背身就成了少数锋线和内线的自留地。

3.魔球化

魔球化强调的内线和三分,直接抹掉了绝大多数的长两分区域出手,而这个位置对于外线球员来说,是勾手动作最频繁的使用区域。

毕竟谁也不会真去三分线勾手,而外线球员在内线勾手跟送帽也没区别。

归根结底,更加讲求效率,球场空间和拼图威胁也更大的现代篮球,已经形成了一套高度效率和工业化的进攻开发模式和对应的各位置终结选项,勾手作为一种强调护球和强行创造出手空间的终结动作,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的效率要求。

0 阅读:32

木匠铺谈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