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继位之初便经历了汉王朱高煦(朱瞻基叔叔)的叛乱;在他死后,两个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也因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导致两人都做过一段时间的皇帝,朱祁镇甚至两度上位。
但是朱瞻基的同辈,他的9个弟弟却都没有对皇位生出过觊觎之心。无论是朱瞻基在位期间,还是他们的两个侄子“皇帝轮流做”期间,这些王爷都显得极为低调。其中朱瞻基的同母弟襄王朱瞻墡在“土木堡之变”(此次事件使得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族瓦剌部所俘虏)后,甚至主动推辞过皇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王爷不敢对皇位表露出半分渴求呢?

早在朱棣还不是明成祖而是燕王的时候,就极为疼爱朱瞻基这个孙子。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更是将小朱瞻基带在身边亲自培养。在朱瞻基小时候,朱棣无论是外出巡幸还是出征作战,都会让朱瞻基跟在他身边以增长见识。
公元1411年,十四岁的朱瞻基被朱棣立为皇太孙,“皇太孙”的封号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一般来讲,只有在皇帝在世、但是太子去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将太子的嫡长子立为皇太孙。
但是此时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还活得好好的,也没有被废黜。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直接指定孙子辈的皇位继承人的行为,无疑是对朱瞻基极为宠爱的一种表现。

从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到他继位,历经十四年。这十四年间,朱棣亲自教授朱瞻基带兵打仗,还让朝中大学士随他的北伐大军而行,在军中为朱瞻基传授学问。
在朱瞻基被当做皇位继承人培养时,他的弟弟们要么尚未出生,要么还只是普通的“皇孙”身份,就算想要争权夺利、建立势力,暂时也轮不到他们这些孙辈的人来参与。

在“靖难之役”以及朱棣继位皇帝后多次南下北征的战争期间,世子(太子)都是留守在朱棣的后方帮其监国,而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跟随他南征北战。其中次子朱高煦在战事中屡立战功,多次救助朱棣于水火之中,所以深受朱棣的喜爱。
在“靖难之役”后期,朱棣曾暗示立下大功的朱高煦:“你哥哥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你得努力啊!”

这份话语中的言外之意不禁令朱高煦喜出望外,自此便对皇位有了野心。所以在朱棣成为皇帝之后,朱高煦一直想要和其兄朱高炽争夺储君之位,朱棣也在两人之中表露出了犹豫不决的态度。最后,朱高炽还是因为朱棣极为喜爱他的儿子朱瞻基,才赢得了太子之位。
因此,朱高煦虽然在储君之位设立之初落了下风,但也并没有因此心灰意冷,失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

永乐年间(朱棣在位时期,明成祖朱棣又号称永乐大帝),朱高煦常年跟随朱棣南征北战,而朱高炽则是留在京城监国。借此便利,朱高煦时常在朱棣面前讲朱高炽的坏话,说他在朝中结党营私,并且故意放掉了朱棣下令贬谪的人。
朱棣听了之后心有疑虑,在几次征战班师回朝后,都会借故处罚、杀死几个亲近太子、为太子说好话的人,以此观察朱高炽的反应。不过朱高炽对此始终没有表现出异议,太子之位也便一直没有动摇。

1423年,朱棣病重不事朝政,朝廷内外的事务都由太子决断。而朱高煦见朱棣病重,贪心骤起。纠集了一批军中的亲信以及宦官,密谋毒死朱棣,伪造遗诏,趁机上位。
然而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发现了,朱棣大怒,杀死了一大批人,朱高煦则被赶回了封地,远离京城这个政治权力中心。

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胜利归途中逝世,朱高煦知道朱棣去世的消息后便已蠢蠢欲动;还没等他下定决心、有所行动,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当了10个月的皇帝便驾崩了。更好的消息是,此时太子朱瞻基并没有在京城,而是远在南京。
朱高煦立即展开行动,打算在朱瞻基回京路上刺杀他,不过朱瞻基也很冷静,临时更改了回京的路线,导致朱高煦的刺杀失败。

但朱高煦夺位的决心十分坚定,虽然阴谋没有得逞,他还是决定起兵造反。可笑的是,朱高煦真应了“有勇无谋”这四个字。他起事的时候声势浩大,四处招兵买马,给士卒发放武器装备,做好了战斗准备。
然而当朱瞻基御驾亲征、兵临城下后,朱高煦又怕了,举城投降,朱瞻基没费一兵一卒便轻易平定了这场祸事。朱高煦叛乱之事平息后,朱高煦的另一个叔叔赵王朱高燧便成了惊弓之鸟,主动向朱瞻基上交手中的兵权。
于是,朱瞻基仅仅带领着大军外出一趟,便兵不血刃夺走了两位皇叔藩王手中的兵权。这番削藩手段来的“润物细无声”,比之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时的大张旗鼓要高明太多。

不过如果不是建文帝手段粗糙、逼得他祖父朱棣不得不造反,朱瞻基也当不上这个皇帝。当年朱棣夺了他侄子的皇位,他这一脉得以成为正统;而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又企图模仿其父的行为,想夺取侄子的皇位,但是他的能力比朱棣还是差了太多,只是徒增事端,毫无建树。
朱瞻基自己的皇位守得游刃有余,他的两个儿子却因为这个位置搞得不亦乐乎。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却被瓦剌所俘虏,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耻辱,后世人都戏称其为“战神皇帝”。
这里不得不说,朱瞻基的早逝要为他的儿子背很大的锅。他当权时,允许宦官读书,又在朱祁镇小时候安排身边的宦官启蒙他读书,所以朱祁镇自小便十分畏惧、尊重有学问的宦官王振,从而导致他亲政后无法避免对王振的信任和依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朱瞻基虽然和其父朱高炽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景,而且并不主张大动刀兵,但是两人并不缺少这样的热血和能力。
两人都是在战斗狂人朱棣的统治时期成长起来的,特别是朱瞻基,简直是朱棣手把手教出来的军事天才。不仅兵不血刃实行了平叛、削藩之事,还曾在巡查边境时亲自带兵有过“三千人破万骑”的壮举。
但是到了他儿子朱祁镇这里,热血是有了,但是朱瞻基早逝之后,就没人带领朱祁镇去培养军事战斗能力了。

这种种的原因,导致了朱祁镇豪情万丈,亲率大军北伐瓦剌,却惨遭被俘。
而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继位皇帝,也不是朱祁钰主动争权,而是被朝中大臣推上去的。
在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传来后,当朝太后(朱瞻基的生母)本来是想让自己的小儿子襄王朱瞻墡继位皇帝,但是朱瞻墡推辞掉了。他建议将明英宗朱祁镇的嫡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自己另一个侄子朱祁钰负责监国,暂管朝政。

起初,太后和大臣们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后来朝中有一部分官员为了可以清算宦官王振的党羽(王振跟随英宗亲征,已被瓦剌军队杀死),纷纷上书请求朱祁钰能以江山社稷为重,继位皇帝。
此时的明廷中人都默认英宗已无法回归,所以朱祁钰在太后以及众多朝中大臣的支持下,顺水推舟便继位了皇帝。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瓦剌俘虏了英宗朱祁镇是想要用他和明政府换取好处的。如今明朝有了新帝,朱祁镇也便失去了利用价值,瓦剌不想杀死一个明朝的皇帝,便将英宗放了回来。

得知这个消息的代宗朱祁钰则傻了眼。自己刚做了一年的皇帝,这就要将大权再交还给哥哥吗?他不愿意。
于是,在接回英宗朱祁镇后,代宗便将他软禁在了皇宫南方的一处宫殿中。这一禁,就是七年之久。
随着在皇位的待的时间越久,朱祁钰不甘心将皇位再还给英宗一脉。他想要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转而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
在经过了种种努力后,朱祁钰终于达成所愿,换立太子成功。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太子上位不过一年多便夭折了,年仅九岁。

没过几年,朱祁钰自己也得了重病。见此情况,有些心向英宗的朝臣将朱祁镇从南宫接了出来,英宗复位。朱祁钰则在短短一个月内,暴毙离世,年仅三十岁。
我们现在看来,如果朱祁钰可以和他的叔叔襄王朱瞻墡一样明智,拒不接受皇位,只是以王爷的身份辅政监国,那在朱祁镇回来之后,下场应该会好得多。哪怕他确实想要继位皇帝,也应该在明确了朱祁镇的死讯之后再上位,而不是受朝臣怂恿,贸然行动。

朱瞻基被当做皇帝继承人培养了十四年,刚刚继位就轻描淡写地处理了功勋武将、自己的二叔朱高煦所发动的叛乱,还顺便让自己的三叔主动上交兵权。
这让他那些最大不过二十出头、最小才十来岁的弟弟们如何敢升起对抗之心?
如果说朱瞻基在刚继位时,他的弟弟们是因为年龄小、能力小,不敢有不臣之心;那随着朱瞻基在位时间的延长,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则从根本上绝断了藩王乱政的可能性。

在两位皇室藩王相继失去了兵权后,其他诸位异姓王也纷纷主动将封地以及府中的亲兵上交皇室,以此保自身周全。
对于那些没有主动上交军权的藩王,朱瞻基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以边境兵力不足以及军队减员为借口,借调诸藩王的亲兵填补边境兵力。
这种事,说是“借”,但谁还敢找皇帝去要账不成?一来二去,藩王们手中都没有了成建制的部队,哪怕有所残留,也仅仅能做看家护院、或是出行仪仗队所用。

到朱瞻基给他的弟弟们分封藩王,干脆就没有给他们派遣、也不允许他们私自豢养亲兵。
藩王们手中没有了兵力,哪怕是在自己的封地日子都不好过,更别提要谋反了。
朱瞻基在位十年,也整整压制了他的弟弟们十年。就算是谁有异心,也早被十年的平淡岁月所磨平了。
正是因此,朱瞻基的弟弟们别说抢他的皇位,就连他儿子的皇位,也不敢生出觊觎之心。

谋逆造反在哪朝哪代都是大事。朱高煦之所以敢造反,是因为其父生前的态度暧昧,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而且他夺取侄子的皇位,皇朱棣夺取建文帝的皇位何其相似。朱棣的成功上位也给了朱高煦不少的信心。
朱祁钰则是在前任皇帝被俘虏后被朝臣推上皇位的人,其位不能说正统,但也不能算是谋反。只是他在英宗朱祁镇回归后舍不得归还皇位,才导致了自身悲惨的下场。
而朱瞻基的9个弟弟,无论是心智谋略,还是兵权人心,样样都无法跟朱瞻基相提并论。而且朱瞻基对待各位弟弟都挺厚道,钱财之物从来不缺。诸位王爷在封地做一个富贵闲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
1. 《明史》
2. 《明宣宗实录》
3. 《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明朝十六帝》
4.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
应该在他哥哥回来后坚决杀掉!包括朱见深
汉王造反是有文官集团的人煽动,但朱家人又不是个个都那么傻总是被人当枪使。[笑着哭]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哪个是敌哪个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