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全力保护治理河湖生态,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以水为墨,绘就“水美城兴”美丽画卷
11月23日,白鹭、苍鹭、红嘴鸥等候鸟在衡水湖上下翻飞,水与鸟相映成景。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摄
河北日报讯(记者邢云)随着气温持续走低,衡水湖迎来了候鸟迁徙高峰期,白鹭、小天鹅、大雁、红嘴鸥、白琵鹭等100余种飞鸟陆续飞抵。11月23日上午,以“探索自然之美,感受生态之魅”为主题的2024衡水湖国际观鸟节开幕,当天湖面上空鸟浪翻腾,成群结队的鸟儿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冲向高空。水与城、水与人、水与鸟,相映成景。
衡水,因水而生,以水而兴。说到水,就不能不说衡水湖。衡水湖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京津冀最美湿地”。其北依衡水市区,南靠冀州区,“一湖连两城”,总面积163.65平方公里,是许多珍稀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有游客曾这样描绘这座“鸟类天堂”:“春有天鹅、苍鹭、红嘴鸥悠游觅食,夏有白鹭、夜鹭孵化育雏,秋有‘鸟浪’奇观,冬有豆雁、灰鹤遮天蔽日……”11月20日,记者从衡水市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了解到,工作人员在当日进行鸟类观测调查时发现4只白颊黑雁在湖面上歇息、觅食。这是继雪雁之后,今年衡水湖又一鸟类新记录,至此衡水湖鸟类记录增至336种。
10多年来,因湖而建的滨湖新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衡水湖,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水体治理、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工作,通过生态补水、生态清淤、沉水植物种植、生态浮岛建设,提升了水体质量,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
谈及衡水湖生态保护的成果,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刘广宁说:“青头潜鸭、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每年来栖息、育雏,证明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湖中村”整体搬迁,近湖的企业饭店或关停或迁移,封堵取缔引水河渠两侧各类污水排放口……近年来,该市保护衡水湖生态的举措一个接一个。《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法规、文件的出台,让衡水湖保护和管控走上了法治道路。
衡水深入推进衡水湖生态清淤、基底改造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年先后实施3次引水工作,引水约5000万立方米,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全力推进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生态名片越擦越亮。或研学、或赏景、或观鸟,一批批学生、一队队鸟类爱好者奔赴衡水湖,尽情感受生态之美。
衡水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锅底”。该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农业灌溉水源置换46.98万亩,发展喷灌、微灌和高标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5.5万亩,稳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全力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整治河渠长度71.56公里。
同时,衡水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23年成为全省首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全覆盖的地级市。今年以来,滏阳河、滹沱河等20条河流(段)列入年度幸福河湖建设名录,提早完成建设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全部完成省专家组评价。
作为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衡水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城市排水体制由雨污合流制向雨污分流制的转变,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根源,市区黑臭水体全部退污还清。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