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向中国市场低头,退出中国6年后,如今铃木后悔了吗?

综艺盘盘君吖 2024-09-18 17:46:39

2018年,铃木汽车正式告别中国市场,留下一地鸡毛和无数问号。

这家曾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日系车企,最终选择以近乎“割肉”的方式退出,将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拱手让人。

有人说,铃木的离开是败走麦城,败给了中国市场的“大车”潮流;也有人说,铃木的离开是战略转移,是去往更适合自己的“新大陆”。

那么,铃木的离开究竟是“执迷不悟”还是“深谋远虑”?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到更早的时候,去探寻这家企业的发展轨迹,以及其掌舵人铃木修的“造车哲学”。

铃木汽车的成功,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 这家企业从创立之初就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韧性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1920年,铃木道雄在日本静冈县起家,创立了铃木织机制作所,专门生产织布机。

彼时的日本,纺织业方兴未艾,铃木道雄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精湛的制造工艺,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

但他并没满足于现状,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更刺激的摩托车。

1952年,铃木推出了第一款摩托车“PowerFree”,这款摩托车以其轻便、省油、价格低廉的特点,迅速打开了日本市场,也为铃木汽车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1955年,铃木推出了第一款汽车“Suzulight”,这款车延续了铃木摩托车的特点,小巧玲珑、经济实用,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当时,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人均居住面积狭小,道路也较为狭窄,小型汽车正好满足了日本消费者的需求,铃木也因此迅速在日本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也让汽车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铃木很早就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早在1984年,他们就开始帮助中国发展汽车技术。1993年和1995年,他们分别和长安汽车、昌河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在中国生产汽车。

铃木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第一款车型是奥拓,这款车同样主打小巧、省油、经济实惠,正好满足了当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迅速成为中国市场的“国民神车”。

铃木后来相继推出了雨燕和羚羊这两款车,让它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更稳固了。

铃木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精准地抓住了当时日本和中国市场的需求,以“小车”战略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小车之王”。

然而,市场总是瞬息万变的,当“小车”不再是市场的宠儿时,铃木的“执着”还能否成为其成功的法宝吗?

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买车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汽车市场变得热闹非凡。

现在买车,人们可不仅仅是为了代步了,空间、配置、品牌,这些都成了大家选车的重要条件。

然而,铃木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或者说,它意识到了,但却不愿意做出改变。

铃木修始终坚持他的“小车”战略,认为“小车”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使是在中国市场,他也固执地认为“小车”终将回归主流。

市场就是市场,它可不管你怎么想,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升级,铃木的“小车”战略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现在,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汽车的空间。 现在很多家庭都想要二胎,生活也越来越好,大家就想买辆空间更大的SUV,像铃木这种小车就有点不够用了。

现在,中国消费者买车可挑剔了,越来越看重汽车的配置。

ESP、倒车影像、定速巡航、座椅电动调节、上坡辅助等配置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品牌车型的标配,而铃木的车型在这方面却显得有些“寒酸”,即使是在2016年,雨燕等车型仍然没有配备这些配置,这无疑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中国品牌越来越强势,让铃木的日子也变得不好过。 现在,像吉利、长安、长城这样的中国品牌汽车,越来越懂中国老百姓想要什么,而且价格也更亲民,所以它们越来越受欢迎,在市场上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

2018年爆发的“质量丑闻”让铃木雪上加霜,最终无力回天。 日本交通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铃木存在严重的数据造假行为,涉及车辆的尾气排放等关键指标。

这一事件不仅重创了铃木的品牌形象,也让中国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产生了质疑,最终导致铃木在中国的销量一蹶不振。

铃木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一直在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

2012年,铃木推出了首款SUV车型S-CROSS,然而,这款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款车的设计风格过于保守,缺乏亮点;另一方面是铃木的品牌形象已经固化,消费者对其SUV车型的接受度不高。

铃木汽车在中国市场连续几年销量不太好,到2018年,他们最终决定不再卖车了。

铃木和长安汽车携手走过25年,最终还是决定分道扬镳。铃木将自己一半的股份以1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长安汽车,正式结束这场长期的合作。

铃木的离开,是败走麦城,还是战略转移? 这个问题,我们只能等一等,答案自然会揭晓。 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消息一出,整个汽车圈都炸开了锅。

有人惋惜,有人不解,更多的是质疑:铃木为何如此“执迷不悟”,不肯放下“小车”的身段,去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了解铃木修,他可是铃木的灵魂人物。

铃木修,这位被誉为“日本汽车工业之父”的传奇人物,对“小车”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

他曾多次公开表示,“小车”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小车”更加环保、更加经济、更加适合城市交通。

铃木修的“小车”理念,与其说是“执着”,不如说是源于其对成本控制的极致追求。

他认为,只有将成本控制到极致,才能生产出真正物美价廉的汽车,而“小车”无疑是成本控制最好的选择。

铃木修对成本管控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是精打细算。 据说,他曾经因为一张办公用纸的使用而斥责员工,认为这是对公司资源的浪费。

在铃木修的带领下,铃木汽车的成本控制水平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然而,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也为铃木汽车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为了控制成本,铃木汽车在产品研发、技术升级、配置升级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其产品竞争力逐渐下降。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汽车的品质、配置、品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铃木汽车却依然停留在“低价低配”的阶段,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通用汽车的首席执行官曾这样评价铃木修:“在中国这个‘求大’的市场里坚持做‘小车’,这是一种僵硬的执着。”

诚然,铃木修的“小车”理念,在日本和印度等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在中国市场,这种“执着”却成为了铃木汽车的“阿喀琉斯之踵”。

铃木在中国市场遇挫,现在把目标转向了印度。 印度,这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与当年的中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印度消费者对“小车”的需求依然旺盛,这给了铃木“复制”成功的机会。

事实证明,铃木的选择是正确的。

进入印度市场后,铃木凭借着其“小车”战略和成本控制优势,迅速打开了市场,并很快成为了印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汽车品牌。

2022年,铃木在印度卖出了超180万辆车,占据了印度汽车市场超过四成的份额。 铃木在印度取得的成功,证明了“小车”理念在当地市场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印度市场真的能成为铃木的“救星”吗? 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印度的汽车市场可是越来越热闹了,消费者也越来越挑剔,他们想要更好的车。

现在印度人很喜欢买小车,不过随着经济越来越好,大家收入也越来越高,估计以后这种趋势会慢慢改变。

印度政府正在大力支持电动汽车,推出了很多鼓励人们购买电动车的政策。 虽然铃木也在搞电动汽车,但比其他品牌要慢不少。

如果铃木不能及时跟上电动汽车的发展步伐,那么它在印度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将岌岌可危。 因此,铃木在印度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面临的挑战。

铃木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方面,铃木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取得了成功,证明其“小车”战略依然具有生命力。

现在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就像一场百年不遇的革命一样。电动汽车、智能汽车和联网汽车正在蓬勃发展,势不可挡。

铃木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其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能否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有待观察。

更重要的是,铃木需要反思其“以我为主”的经营理念。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看看铃木,它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成不变,迟早会被市场甩在身后。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新东西,尝试新方法,才能一直走在前面。

参考资料:

铃木,修“小”失“大”.汽车公社.2018-09-05

铃木2025年将关闭泰国汽车工厂.中国经济网.2024-06-12

0 阅读:0

综艺盘盘君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