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8部已阅,《浴火之路》《749局》这两部此前我已经写过专篇的影评(请翻看此前内容)。
这一篇聊聊余下几部。
《危机航线》是那种让人连吐槽都提不起兴趣的行活。
个人最反感其中的家庭亲情戏,刘德华、张子枫演父女,顶配级别的演员阵容。
但亲情戏完全是生拔、硬拔,又尴尬又套路。
零星优点,比如部分打戏设计,又狠又利落、局部节奏不错。
空有皮相但未落到实处的优点,试图让女性角色更有力量,但加法挺悬。比如空姐跳伞救小姑娘,刚考证就徒手抱人跳伞?如此随意的设定,让本就不太严丝合缝的故事更雪上加霜。
“诈骗式”宣传的虚假优点,比如屈楚萧演反派。他像一个在学校厕所霸凌同学的垃圾,和角色设定表里不接、层级不同,有一种“恶但恶法不对”的刻意和飘。变态反派的蛊和疯批感,他只学到了皮毛,内里完全不对味。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套路和潦草,逻辑链条潦草、情绪铺垫潦草、质感肌理潦草,像种种常见桥段经AI囫囵修饰,便仓促投产。
其实诸多成功的类型片,本质上和行活的构架并无不同。但那些成功的影片,诸多环节都有匠心打磨、都周正工整。
《危机航线》处处都少一点,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飞机迫降环城公路上?呵呵。
《熊猫计划》成龙回到喜剧动作片,至少不像《传说》那般折磨人。
特效熊猫一眼假,大概只可以忽悠低龄小朋友。
史策亮相大银幕观感不错,松弛感、轻喜感、辨识度都在线。
同样是套路行活,《熊猫计划》的完成度并不比隔壁《危机航线》高明多少,但至少这一部相对特色清晰、受众明确。
《志愿军:存亡之战》第二部和第一部的调性、质感都很一致。
如果要对比数年前的《长津湖》,我们可以分“情绪价值戏”和“战斗戏”这两块来看。
战斗戏部分,个人更喜欢《长津湖》的处理层次。
价值情绪部分,《志愿军2》的共振情感打法比《长津湖》“战士们列车看巍峨长城”更多更密集。
妹妹李晓唱《张老三》,冲锋的战士们高喊自己的家乡(为啥不说方言),以及最后李想拿出离家前妹妹给的花的标本等等,都是此类。
某些远景画面中,冬之肃杀苍茫,和战争的艰难也构成了内外互文。
落点在几组具体的人物上,李家爸爸、哥哥妹妹,一度因创伤忘了自己是谁的孙醒,战损记录员杨三弟,武器专家和“保镖”。
这几组人物几条线战场上活动时空高度重合,不至于割裂;每一组在家国战友间有不同情绪承担,各有侧重也互为合力。
整体而言品相算周正。
《爆款好人》前半段是失意中年要在儿子婚礼上“找回主权”,后半段谐谑讽刺网络乱象。
宁浩一直是我眼中最不俗气的导演之一,徐磊导演此前《平原上的夏洛克》我也很喜欢,这俩合作的《爆款好人》观感却很奇怪,既不宁浩也不徐磊。
维权哥张北京好人好到底,中途还帮了一位卖香皂的单亲妈妈(李雪琴饰)。
后半段淡淡嘲讽、浓浓鸡汤,无一字提“包饺子”,但感觉“包饺子”味儿特别浓郁。
或许是设定的锅,亲爱的葛优大爷都略显油腻。
反倒是李雪琴,有恰到好处的亲切、浑然天成的轻喜感。
最亮眼的角色是笑哥,或许是落败之后的浊、中和了前期的油;也或者是“他就是一个失败的笑话”这般隐形色彩,让角色更鲜活。
后半段网红走红再走黑的故事主线,属实很一般。前半段张北京“要当爹”“找回主权”的强烈诉求,属实很难评。
前妻觉得他总出幺蛾子,安排继父老温登台发言。
儿子小景上进贴心、懂事孝顺,堪称完美。
影片中老温也不是什么邪恶反派,他和张北京的区别大概就在于,一个容易处处碰壁出幺蛾子,另一个如鱼得水、冷暖适宜。
儿子婚礼,老父亲表达关爱是人之常情,但将重点放在“谁上台讲话”、让张北京反复强调“这是主权”,“爹”味特别浓。
要不,你们还是包饺子吧?
《出入平安》昨天写了一点关于这部撤档的看法,其中当然也提到了对影片本身的观感。
贴在这里,其他不再重复。
《只此青绿》这是国庆档某瓣评分最高的一部。
我个人不太适应。突然将舞剧搬上大银幕,从剧院到电影院、我暂时有点难消化。
不巧的是,我们看的那场,银幕画幅还不匹配,部分文字缺失。
我也并非舞剧资深爱好者,看过的舞剧一只手就能数完(《孔子》《昭君出塞》《李白》《杜甫》)(加上另一边芭蕾同路数的《天鹅湖》《红色娘子军》依旧没几部);但还是有一种“剧场在场感”。
现场看live,和在电影院看片(四舍五入这不就是看录像),对舞剧型电影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前者。
当然《只此青绿》出现在国庆档,对于丰富类型多样化而言是一大步。
全程没有一句台词(有字幕),版块是从印、绢、颜料、笔、墨几个模块跳起,再加一条古今映照线。
画面意境挺美,尤其是当景或者人从青绿山水中悠悠而起之时,人境合一挺抓人。
小庐听雨潺潺,清江幽幽、雨雾蒙蒙,伊人水中舞翩翩,东方美学永远能触动我。
《千里江山图》究竟能用舞蹈传达几分?答案因人而异,至少《只此青绿》努力打破形式界限。
往后一俯身、在古典美学中浸淫;
向前一大步,在大银幕上播不一样的舞。
虽然我个人不适应也并不太喜欢,但尊重《只此青绿》的电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