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琦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尾
前言养育时代人民的母亲河长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缺水危机。
就连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都变成了青青草原。
更离谱的是,被称为“守护神”的三峡大坝竟淤积了20亿吨的泥沙。

泥沙淤积,更是直接影响防洪、发电和百姓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不能趁枯水期把泥沙清理掉?

每天3分钟,点我主页,解锁全球科技最新发展,与社会时事内幕!这篇文如果您觉得可以,麻烦您动小手----收藏点赞关注----
长江缺水鄱阳湖见底长江大家应该都知道,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
全长6363千米,有7000多条支流,整个长江占国土面积就有20%。
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世世代代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

可是就最近几年,长江也动不动就“闹水荒”。
一到夏季,水位就严重下降,特别是2022年的时候,长江流域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干旱。

2024年的时候,又再次上演类似的干旱。
这种长期的缺水,不光影响生态环境,老百姓生活也跟着受影响。

像这样的缺水情况不止出现在长江身上,鄱阳湖也没能逃过。
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长江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相互牵涉,互相影响的。

长江水少了,鄱阳湖的水就哗哗地往长江里跑,这样一来,鄱阳湖也面临着干涸的危险。
每年秋冬的季节,鄱阳湖就会进入枯水期。

以前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湖,现在就剩几条小水沟。
众所周知,鄱阳湖区域的鱼类有上百种,这一干旱可把生态彻底搞乱了。
湖里的鱼儿直接被晒成了鱼干,长江不少河段都能闻到死鱼的腥臭味。

但还有一部分在深水区的鱼,随着水位的下降跑到了其她水域。
连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都没了水,可想而知,缺水问题的严重性。
国家当然不会放任不管,目前我国已经就长江上游水库补给兰 286亿立方米的水源。

老话常说“福祸相依”,长江再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水资源,养育生命的同时也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频繁的洪水灾害。
因此,国家建立了世界有名的超级工程:三峡大坝。

我们的发电、防洪、航运全靠它撑着,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三峡大坝里淤积的泥沙越来越多,甚至变成了很厚很厚的淤积层。
从建成到现在才20年,水库里就堆了20亿吨泥沙,而且每年还以1亿吨的速度快速增长。

泥沙增多会带来什么后果?
它就像一颗随时爆炸的炸弹,三峡大坝的空间被泥沙占住,水库能装的水少了,洪水一来,大坝就接不住了。

大坝防洪、发电的能力都将大打折扣,下游用水也跟着紧张。
泥沙一沉到水底,就会使水就变得浑浊,水下的植物照不到阳光,慢慢的就死掉了。

植物少了,鱼虾这些靠植物生存的动物也没了活路,整个生态链都会收到影响。
最关键的是,泥沙淤积还会让水库彻底陷下去,从而导致山体滑坡等灾害。

那么,这么多泥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不能从根源上解决!
从地理因素来说,长江的上游位置都是高山峡谷,汹涌的江水会把河岸冲的稀碎,大量的小碎石头和沙子就会被卷入水里。

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就更难办了,长江那块又很容易下暴雨,发生滑坡,雨水就带着泥沙一股脑冲进长江里。
一些人随意砍伐树木,没了树木保护,一下雨,土壤就被冲走。

再加上长江流域附近经常修路修桥的,施工的时候,挖出来的土石难免会被雨水冲走,全成了河里的泥沙。
三峡大坝的作用就像是水源的调节器,可以在洪水爆发的季节把水量控制在安全水平。
等水流进三峡水库,速度一慢,泥沙就全沉底了。

据说,三门峡大坝就是因为淤沙大量淤积导致的不能使用了。
不少人就疑问了,现在长江正好赶上缺水期,那什么不干脆趁机把三峡水库放干,好好清理一下淤沙呢?

这思路听着确实合理,淤沙确实是影响大坝寿命的头号因素。
但是面对庞大的三峡大坝,清理泥沙起来不像是清理池塘那么简单的。
我们要知道,想要清理三峡大坝的泥沙就要用到抽沙船这个大型设备。

但是由于地理因素,三峡水库在长江的上游,周边都是高山深谷,水流十分湍急。
想要把抽沙船开进去,根本不容易。
而且就算是开进去了,这种恶劣的地势因素下操作,实在是太危险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上面的条件都可以克服,但是抽沙船的高压会到导致三峡大坝的桥梁受到损害,甚至是导致桥梁崩塌。
这种影响必然会波及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姓,这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河岸是连接河流和陆地的“桥梁”,清淤还会改变河岸的形状,使整个流域的生态平衡都得受影响。
但是,大家不用担心,国家在建立三峡大坝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设计师们精心采用了“蓄清排浑”的策略,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清理成本,还能有效减缓泥沙在水库中的积累。
使得大坝在历经百年之后,依然能够保持90%以上的蓄水能力。

去年,国家也对三峡大坝淤积问题采取了解决措施。
说简单点,就是利用河道的地形,水位等多种方式,在环保的基础上改善水库的淤积分布。
从而保证了河流的正常航运,不得不感叹,中国人民真是智慧!

长江水少、鄱阳湖干涸、三峡泥沙淤积,这些问题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背后牵扯着自然、经济、技术、生态等多方面的联系。
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但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每天3分钟,点我主页,解锁全球科技最新发展,与社会时事内幕!这篇文如果您觉得可以,麻烦您动小手----收藏点赞关注----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2022-08-29 15:3鄱阳湖枯水见底 2930米明代石桥露“真容”

环球时报2025-03-26 14:00水利部长江委:预计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来水量偏枯

大皖新闻 2024-07-12 10:03沿着长江经济带看中国|“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已拦洪66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