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705 年,一场名曰“神龙政变”的宫廷之变,令大唐为之震颤。太子李显协同大臣张柬之等人,率军直入武则天寝宫,迫使已至 82 岁高龄的女皇逊位。众多人不禁心生疑窦:李显早被册立为太子,缘何还要涉险谋逆? 此中隐匿着武则天暮年朝堂的血雨腥风,更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终极较量。
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子嗣,然而他对母亲的惧意已然深入骨髓。早在 684 年,他只因一句“把天下赠予岳父家”的醉言,便被武则天当即废黜,流放至湖北房州达 15 载。他的兄长李弘、李贤亦先后丧生于母亲之手,甚至坊间传言李贤乃被武则天毒杀。
于武则天之时代,存有一铁律:太子乃高危之职。 她一生更替了 4 位太子,当李显第三次被立为太子时,朝廷已然无人可用——武则天诛尽李唐宗室,留存者要么年幼,要么为武家侄子。即便如此,李显的太子之位依旧岌岌可危。
武则天暮年沉湎于享乐,两位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合称为“二张”)把控朝政。他们不单诬陷忠良之士,甚至将手伸向储君。史书记载,张昌宗曾公然宣称:“自古天子可有以男为皇后者乎?”暗示武则天能够立其为“男皇后”。
更为致命的是,当武则天病重之际,二张封锁寝宫,就连太子李显亦被拒之门外。朝中盛传:“二张欲趁女皇病危假传诏书篡夺皇位!”此种恐慌并非无中生有——此前武则天处决孙子李重润,罪名正是“议论二张干政”。
武则天曾萌生出传位侄子武三思的念想,甚至令李显与武家联姻(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嫁予武三思之子)。武三思于朝中势力强盛,只要武则天心意有变,李显随时可能遭废黜。
当时流传一言:“天下究竟是姓李还是姓武?” 武则天虽立李显为太子,却始终回绝恢复李唐宗庙,反倒让武家子弟掌控禁军。此种暧昧之态令李显坐立不安。
神龙政变的真正筹谋者实则为宰相张柬之。这位年已 80 岁的老臣洞彻时局之危:武则天的生命已行至倒计时,倘若她骤然驾崩,二张或许会挟持遗诏,武家或许会发动兵变,李显全然没有胜算。
史书记载一细节:政变前夕,张柬之逼问李显:“陛下可还记得章怀太子(李贤)是如何逝去的吗?”此语戳中了李显最为深切的恐惧——他若不采取行动,极有可能重蹈兄长之覆辙。
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变爆发。李显被将士们“架着”闯入皇宫,武则天见到儿子,冷笑道:“原来是你啊。”次日,女皇下诏退位。看似顺利的背后,是满朝文武用命押注的豪赌——若政变失败,所有参与者都将被诛九族。
这场政变的本质不是夺权,而是止损。 李显虽是太子,但武则天晚年的混乱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只有让武则天提前退位,才能避免帝国陷入内战。就连武则天的亲信上官婉儿,也在政变中暗中倒戈。
结语:被历史推着走的“工具人”皇帝神龙政变后,李显登基为唐中宗,却成了史上最憋屈的复辟皇帝。妻子韦后与武三思私通,女儿安乐公主公然卖官,最终他本人竟被妻子女儿毒杀。但回看神龙政变,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武则天缔造的恐怖政治生态中,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 即便贵为太子,李显也不过是各方势力自保的“工具人”。
这场政变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或许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评价:“人主当以一人之身系天下安危,不可不慎。”当最高权力失去制衡时,即便是血缘至亲,也会变成你死我活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