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复盘的力量:AI,结构,闭环(一)

私域商业王济帆 2025-02-05 15:29:35

前言

AI-从恐惧走向全面拥抱

PART 01

乍暖还寒,直面挑战

眨眼疫情结束已经两年了,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想应该是:乍暖还寒,直面挑战。

疫情的时候我们并不算特别悲观,因为我们都相信,这只是一场短暂的停顿。我们心想,只要疫情结束、放开经营,一切就能回到正轨,恢复生产、赚到钱。

但当疫情真的结束后,我发现,现实远比预想的复杂。有人亏了钱,有人破了产,还有人失去了工作,于是消费降级开始蔓延。

一环套一环,信心崩塌,花钱的人少了,赚钱的人更难了。整个经济环境像是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的脚步都慢了下来。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站在办公室窗边,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好像多了,但我内心的寒冬却从未结束。

这种消费信心的下降以循环的方式传导开来。我们也不例外,遇到了销售瓶颈。

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挑战和压力的一年。我们的客单价从8.4万降到了5.8万。

虽然还是增量状态,但我和我的团队,却都对结果不满意。当然我们没有被环境压垮,以我过往十几年创业经验看,每一次转折,都隐藏着机会。

我经常思考,在外部环境低迷、内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破局?如何实现十倍、百倍的增量?

我们的原有业务结构是陌生拜访加社交驱动。陌生拜访很好理解,就是寻找符合客户画像的门店去拜访、植入产品;社交驱动则是在朋友圈和朋友间招募合伙人、拓展渠道商。

但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发现这种方式的增长已经跟不上我们的目标。那段时间,代理流失达到了峰值。

几乎每天,我都会接到电话,经销商说,“干不下去了。”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困局的重量。

于是,我重新启动了“发售”模式。这是我从2019年一直用到现在的销售策略。

但那一次的发售效果并不理想:三百人的社群,只成交了一单8.4万,再加上零散小单,总营业额还不到十万。

团队疲惫,经销商失望,而我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有一天晚上,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和几个核心团队成员坐在昆明云纺的办公室里,我们盯着电脑,分析发售数据,看下一步怎么调整。

突然一个伙伴冒出一句话:“咱们的数据其实不错,主要是基本盘太小!”这句话点醒了我,但也让我倍感压力。

后来,我遵循了一个原则:不懂就问。我花了咨询费,请教圈子里的大咖。半小时的交流,我得到了一个答案:增流量、提转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听到这句话时,我脑子嗡的一下,因为我突然明白了:我的问题不是团队不努力,而是我们的效率被旧的模式拖住了。

我们根本没有“获取流量”的动作,一切都在私域裂变和朋友介绍中兜兜转转,很难快速增量。

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我们正在面对一个艰难的现实:曾经的运营模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而团队的信心和状态也被掏空了。

我也知道,我突破的契机到了,我明白:“没有什么比直面困难,更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我们是一个没有工资的公司,所以团队的信心成本显的尤为重要,过去推动业务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共识,心力。

每个岗位背后,都有不小的精力成本,拓新、培训、管理,甚至是伙伴的情绪、都会对我们业务造成影响。

面对当时的困难,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新的方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获取流量?

PART 02

恐惧助力,拥抱AI

说到流量,我相信现在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短视频,但我又知道想通过短视频获取流量有多难。

18年我就尝试过,失败了,22年初,尝试小红书,还有B站,有点成绩,但依旧量太小放弃了,基于前面的经历,我知道想做出爆款,获取流量概率有多低。

同时我也对自媒体一定的运营视角,我知道每条视频发到平台,至少有五百的播放量,这是平台用数据判断内容好坏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点赞多,说明内容好,那平台给视频的流量就更大。

我在想,我能不能就只吃这五百的确定性的播放量呢?专注昆明本地,昆明八百万人口,如果我有八百个账号,每个账号每天发布十条视频。两天我就能覆盖昆明所有人。

很显然,我的想法逻辑是通的,但实际运营成本太大,就说每天拍八千条视频就不现实。

很巧,这时短视频平台给我推送了数字人广告,只要上传文案,不用拍摄,一分钟就可以生成一条视频。

这个时候,数字人开始成为我眼中的“救命稻草”。但,老实说,刚开始我对这些新技术,的态度还是充满了疑虑与恐惧,当然也有好奇。

我害怕数字人会过度替代人工,导致我和团队的角色变得不再重要,甚至在未来被完全淘汰。

但是我看过的所有书,都在试图告诉我,恐惧没用,那是人生拦路虎,恐惧只能让你停滞,好奇才能带你走远。

正是基于这个信念,我决定给数字人一个机会。当然,是走投无路,也是给自己机会,我们购买腾讯混元的数字人,做昆明本地短视频矩阵。

用数字人出内容,让所有经销商注册短视频账号做矩阵分发,吸引同城创业者加入我们。但结局是惨败收场,后面复盘,分析了三个原因。

第一,数字人只能解放部分人力成本,自媒体说到底还是用内容吸引人,内容大于一切。我们的内容优质成都还不够。

第二点,大批量操作,成本增加。雇人也管不好,反而还被人家骂。

第三,平台一直封杀数字人,遭到大批量封号。

总之,最后不只损失了大笔金钱,还丧失了股东对我的信任,觉得我在乱搞。

在这之前,我们没有投入过任何流量成本,这一次花了这么多钱,还没见到结果。造成这种内部不和谐,也是必然结果。

这一轮尝试失败后,股东很明确地跟我说,要么回归到传统业务结构,卖力工作,往死里卷,要么原地散伙,总之,是不许再花钱了。

那段时间,我整夜睡不着,心里想:难道新技术真的不适合我们吗?难道尝试的代价一定要这么高吗?

难道我只能回归到传统业务方式,恶性竞争,卷死自己吗?

不过亏钱的这次也让尝到了部分技术甜头,理解了要用技术解放重复,用人力创造未来

后面我妥协了,正好也遇到产品升级,迎来一个小高峰,全员开始用原有结构做业务,这次投资,变成了失败的经验。

24年五月,我们又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再次面临业务瓶颈,那一刻我明白,遇到问题,绕路没用,早晚都要正面解决。

所以我带着原来的助理现在流量公司的CEO张揖,重新组建团队,吸纳合伙人,并且内部定调,这次无论花费什么代价,我们要在一年时间拿到结果。因为我们的钱只够支持一年。

接下来,内部定向,深圳付费学习学习,线上付费学习,线下租办公场地,搭建服务器,购买设备,组建团队。

PART 03

流量突围,效率倍增

基于之前的失败经验,我们决定入局公众号,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我从三月份用AI ,工作效率提升了十倍,我意识到,内容最原始的形态就是文字, 拍视频先写脚本,做口播先出文案,而AI最擅长文字性内容。

第二个是:腾讯大力推动公众号视频号等产品破圈,开放了公域流量,以及,同生态下,引私域不封号

第三个是。真的很简单,不需要克服镜头恐惧,不需要考虑美丑,只要识字就行。

24年6月,我启动公众号百人百倍计划,每个人提供20个公众号,我来雇文案运营,最开始四千块雇一名文案,昆明人工成本比较低,四千块可以找个还不错的文案,再加上AI ,每天出20篇内容没有问题。

第一个月就有了4W+的播放,引流大概几百人。

这次我运气比较好,刚想扩大规模,问题就暴露了,文案同事不是孩子病了请假,就是家里有事请假,我意识到,最终我们还是会遇到管理问题。

员工不稳定, 请假闹矛盾,如果还是按照我预期雇一百人,那管理难度要多大啊啊?

就在这时候,我有一个付费社群,正在开AI写作训练营,我就让张揖报名参加了。

学完他很兴奋的跟我说,老板,你知道吗,咱们还在这人工操作,人家都实现自动化了,每天可以发布几千篇文章。

他说这个我本能不信,理解不了。但我知道他跟了我11年从来没骗过我,我就问,能学吗?他说:可以,就是很贵。

接下来十五天,连学再练,我们就搭建了自动出内容环节,每天可以生成两千篇内容。

那一刻,我很惊喜,但更多的是恐惧,我想解雇之前的文案,因为一台电脑+AI是一百个文案的工作效率,最关键的AI从不会请假,也不会有情绪。

但都这样的话,那岂不是人就无工可打了?

相信如果你是老板,可能也会做相同的决策,没错,我把她解雇了。

内容产出后,我们又设计自动化工作流程,从赛道分析,到标题内容生成,发布,到最后要一步反馈,都完成自动化。

整个工作流搭建完成,已经到9月了。

也就是在9月,我们完成了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了单篇10W+浏览, 10月,实现了单篇20W+浏览。11月基本上五万十万浏览的每天都有。

12月五号,我们自营账号实现了40W+ 学员账号也实现了50W+

听着好像不太多,但要知道,在公众号领域,这个数据已经非常高 ,相比于短视频,10万+的公众号就对应着短视频百万播放。

现在,我们尝试将AI工具引入到我们的业务流程中,特别是针对内容创作、数据分析和客户服务等环节。

包括私域承接,自动精准回复消息,发朋友圈以及互动,拉群,收款,销售,都可以自动化解决。

上一次跨年分享。我准备了两个月,这一期我只准备了十天,并不是我能力提升了,也不是我态度上不重视了,而是有AI,真的加速了很多工作。

这半年,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我们没办法抵制AI,只能成为早期应用AI的那群人,否则就算不被淘汰,也会像当年的诺基亚一样,成为被时代温水煮死的青蛙。

网上常说,AI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我自己亲身应用下来,感觉就是一句话,说的没错,我们这代人,将迎来颠覆性的突破,二十年的持续红利,百年未遇的超级变局。

通过这次经历,我开始意识到,AI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更是一股巨大的商业力量。

它的核心价值并不只是节省时间,而是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够解放我们的团队,让我们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具战略性、创造性的任务。

AI并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商业发展的加速器,是一个超强的“放大镜”,能够让我们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以前,我们需要的是人才,但世界更多的是人手,人才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人手缺乏创造力只能执行简单工作,但有了AI就不一样了,人手+AI=人才,而且是X100倍的人才。

AI的最大优势就是降本增效,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转型。

AI所带来的不仅是单次的升级,而是一个持续、自动化增长的过程。

通过AI,我们逐渐打通了业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从内容创作,流量获取、到客户转化,AI工具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

这个系统自我优化、自我调整,不再依赖人为干预,使得效率不断提升。

我敢说,未来二十年,AI是所有普通人跃迁的工具,因为,AI是这个时代最公正的力量,它为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杠杆,关键看你是否拥抱。

通过这些变化,我深刻意识到,AI并不仅仅是“高效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能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为商业体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PART 04

AI赋能,降本增效

再有15天,2025年将会到来,那是AI元年,AI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未来技术,而是已经改变我们工作方式的现实工具。

记住,技术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可能性的钥匙。

AI所带来的不仅让我们节省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更帮助我们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转向了自动化、高效化的工作方式。

我相信,所有创业者和企业家都应该认识到,AI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思维,是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加速器”。

它让我们摆脱了以人力为中心的传统方式,进入了一个由系统化、自动化和高效化驱动的新时代。同时,大家也不要恐惧,AI的价值,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重新定义效率。

今天,我希望每一位在场的朋友,都能从我的分享中带走一个信息:AI已经不仅仅是未来,它是现在,是你成功的关键工具。

不要害怕AI,更不要过度依赖传统人力。AI将是你最强大的助手,如果你能成为早期应用者,它将帮助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突破瓶颈,迎接未来的挑战。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