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实属鬼魅而非活人?看完网友的分析,让人后背发凉不寒而栗

畅谈古今使 2024-11-15 17:50:11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中的内容不断考证和研究,因此也诞生了一种说法:红楼梦其实是一部鬼怪小说,大观园其实是一个坟墓。

无论是它另一个名字“石头记”,还是书中的四大名族,他们的姓氏连起来就是四个字“家亡血史”,再结合《红楼梦》里的主要内容,就让许多人怀疑这是不是碑文上故事?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许多人将红楼梦细细翻阅,结果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类似于“鬼魅”般的人物——薛宝钗。

“鬼魅”薛宝钗的蛛丝马迹

薛宝钗的“鬼魅”形象,首先体现在她所居住的蘅芜苑。书中对蘅芜苑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四面群绕的石块”,将蘅芜苑的房屋遮蔽得严严实实,宛如一座封闭的墓穴。没有花木,只有“异草”、“牵藤”、“引蔓”,更增添了几分荒凉和阴森。

这种环境描写,与传统的园林景观格格不入,反而让人联想到坟冢、墓地等阴森恐怖的场所。贾政初见蘅芜苑时,也感到“阴森透骨”。这种感觉并非个例,刘姥姥在参观大观园时,对其他人的房间都赞不绝口,唯独到了薛宝钗的房间,却一言不发。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刘姥姥感觉薛宝钗的房间“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甚至还插有菊花。而菊花,在传统文化中常与祭祀、死亡联系在一起,更强化了蘅芜苑的“鬼魅”氛围。

“雪洞”,这个词语也值得玩味。“雪”象征着寒冷、纯洁,但也暗示着死亡和寂静。“洞”,则象征着封闭、幽暗、不可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意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幽冥世界。

薛宝钗选择居住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究竟有何深意?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除了环境描写之外,薛宝钗的一些行为也透露出“鬼魅”的气息。书中还提到了薛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

这种药丸的成分和制作过程都非常特殊,需要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等四种白色花的花蕊,在次年春分这天晒干,和用雨水制成的“药引”一起,用“黄柏皮末、蜜炼熟”的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分别包好,再一起埋在花树根下。

等到来年花开时再取出,这样经过一年“循环”的冷香丸方可服用。

这种繁琐的制作过程,以及“埋在花树根下”的步骤,都让人联想到某种神秘的仪式。而“冷香”二字,也暗示着薛宝钗性格的冷淡和疏离。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样活泼热情,反而显得冷静沉着,不露声色。这种性格特点,也与“鬼魅”形象不谋而合。

脸若银盆:隐藏在面具下的真相

除了环境和行为之外,薛宝钗的外貌描写也暗藏玄机。书中提到,薛宝钗“脸若银盆”。“银盆”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女子脸庞的圆润和白皙。

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银盆”并非一个充满生气的意象。银,是一种冰冷的金属,缺乏生命力。而“盆”,则是一个盛放物品的容器,暗示着空虚和缺乏内涵。

“脸若银盆”,或许并非是在赞美薛宝钗的美貌,而是在暗示她内心的空洞和冷漠。她像戴着一张面具,隐藏着真实的自我。

这种隐藏,也与“鬼魅”形象相契合。鬼魅,往往隐藏在黑暗之中,让人捉摸不透。薛宝钗,就像一个隐藏在面具下的“鬼魅”,让人难以看清她的真面目。

探寻“薛宝钗”鬼魅的根源

因此,就有许多人推测薛宝钗的前世是“鬼”,并列举了十条“证据”。虽然这些“证据”大多是基于文本的解读和联想,但也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视角,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薛宝钗这个人物。

例如,文中提到的“白金钏之名暗合薛宝钗”、“雪地里抽柴的故事暗指薛宝钗”等解读,虽然看似牵强,但也反映出薛宝钗与死亡、寒冷等意象的关联。

并且书中太虚幻境中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对话,指出“风流孽鬼”比宝玉先到人间,暗示薛宝钗可能是其中之一。这种解读,虽然缺乏确凿的证据,但也为薛宝钗的“鬼魅”形象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也有人将薛宝钗与“夜叉海鬼”联系起来,认为贾宝玉梦中所见的夜叉海鬼正是宝钗的前世。这种解读,虽然有些大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脱离小说本身。

因为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正是秃头和尚给的“海上方”,而“钗”字分开可得“金叉”。这些细节,都暗示着薛宝钗与海洋、鬼魅等意象的关联。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解读并非是《红楼梦》的唯一解读方式。曹雪芹的创作手法非常高明,他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暗示,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解读空间。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和理解《红楼梦》,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种解读方式。

另一种解读:鬼魅背后的悲剧

薛宝钗的“鬼魅”形象,并非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它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生存困境。在那个时代,女性被禁锢在家庭的牢笼之中,她们的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控。她们必须遵守封建礼教,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扮演着社会规定的角色。

薛宝钗,正是这种被压抑的女性的代表。她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不得不隐藏自己的锋芒,扮演一个温顺贤淑的大家闺秀。她精于世故,善于察言观色,但这并非她本性使然,而是为了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生存下去。

而她的“冷香”,并非天性使然,而是长期压抑情感的结果。她的“脸若银盆”,并非真正的美丽,而是缺乏生气的象征。所以她展现出的“鬼魅”形象,或许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封建社会在她身上留下的烙印。

薛宝钗的“鬼魅”形象,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深思的谜团之一。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象征。

通过对薛宝钗“鬼魅”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也可以更深刻地反思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1 阅读:5

畅谈古今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