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车展的举办,间接又给外企抛出一个难题。
接下来该怎么办?
来自中东的外国友人不断展示身上的华为手机、华为手表、华为耳机,顺势还躺到了问界M9的零重力座椅上……
不吝赞美的言语、不断比划的手势,为鸿蒙智行的展台增添了不少热度。
6月1日,第28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暨首届中国新能源汽车科技展开幕。此次车展共有107个汽车品牌、1036辆新车型亮相。
比亚迪依然是大手笔,包揽1号馆打造品牌专馆,2万平室内+近3万平室外的展区,旗下方程豹、仰望、腾势等品牌悉数亮相。
2号馆内品牌众多,但主要焦点集中在鸿蒙智行。
华为鸿蒙智行展出面积达2000平方米,旗下包括AITO问界、STELATO享界、LUXEED智界三大品牌齐聚,享界S9、问界新M7 Ultra、问界新M5、智界S7、问界M9主力车型纷纷登场。
值得一提,现场围观的群众绝大多数都是华为手机的忠实用户。
问界新M5累计大定数量2万台;
智界S7位列30万+纯电轿车4月交付量NO.3;
问界M9,如今是当之无愧的SUV天花板。上市5个月大定突破9万台。2024年4月,问界M9销量1.3万,增长105%,跟在后面的是一水的宝马、奔驰、奥迪;
“背刺”问界M9的问界新M7 Ultra,上市当天大定12000台。这款车上市之后,被问界M9的车主称为“小M9”,首发当日预定APP被抢崩溃。
问界新M7上市8个月大定突破18万;
享界S9搭配最新华为途灵平台、首发HUAWEI ADS 3.0等最新华为黑科技,预售价45万元-55万元之间,预计在今年8月于正式上市。
余承东表示,这款车称将会重塑行政级豪华,继续对标奔驰、宝马、奥迪等国际品牌。
如今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动静甚至大于还在“卧薪尝胆”的手机业务,如果说在手机领域对标苹果、三星是同台、同水平的竞技,那么在汽车行业对于奔驰、宝马、奥迪的追赶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
周鸿祎在车展上表示,“我不是车圈顶流,我也不是车圈车评人,我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气氛组,我愿意为国产新能源车摇旗呐喊。”
问界M9、小米SU7、理想L9……它们之所以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实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的集中体现。
4月份,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日系车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丰田汽车销量118200 辆,同比下滑 27.3%;
本田汽车销量73831 辆,同比下滑 22.2%;
日产汽车销量54921 辆,同比下滑10.4%。
面对常态化的销量不佳,日企做了不少调整,前不久还传出丰田将在中国市场内与华为展开合作。丰田在5月召开的财报说明会上,围绕在中国的业务环境表示“还要再忍耐几年”。
与此同时,据日媒报道,包括丰田、日产、本田在内的多家日本主要车企,将超越企业之间的边界,合作开发新一代汽车软件。
这几家日本车企将在生成式AI、半导体、模拟、雷达、高精度三维地图等7个领域的技术上展开共享、合作。
这样做的好处一则是集思广益,技术共享、规格共享,其二就是有利于低成本的研发。日媒表示,围绕汽车数字化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日本车企将携手抗衡海外对手。
而这个所谓的“海外对手”,很明显就是中国车企。
相较于日企更为“友善”的战略方针,美国、欧洲的竞争手段则更为卑劣。
在今年4月份的北京车展,外媒就纷纷发表了评论文章。
美联社说,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似乎在永无止境地重新定义汽车……
德《经济周刊》说,尽管德国车企高管在北京显得很自信,但中国竞争对手在北京车展上打的是另一个级别的“联赛”。中国企业在北京车展的展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挤。过道太窄,新车太多。
韩媒则更为悲观一些,到访北京车展的现代汽车负责人表示,现在在中国街头,已经很难见到现代和起亚汽车。
除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乘用车,中国市场内的外企豪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5月27日,保时捷新闻中心发布了《保时捷中国与全体授权经销商的联合声明》。
保时捷中国在声明中表示,当前保时捷中国和经销商面临汽车行业重大变革时期的若干复杂问题,汽车厂商要积极倾听经销商来自一线的声音,双方只有更加紧密的合作并彼此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共赢发展。
通过充分探讨,保时捷中国将与全体授权经销商一同寻求有效方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这些讨论涉及到诸多层面,包括但不限于商务政策、本土用户洞察、客户服务以及电动化转型等诸多关键领域。
为什么要出这个声明?
品牌与经销商每天都有小车车卖出,每天都数着大把的钞票,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自然不会。
2023 年,保时捷全球销量同比小涨 3%,德国、北美、欧洲及其它区域市场大多有两位数增长。但只有在中国市场出现了严重下滑,从2022 年的 9.3 万台下滑到 2023 年的 7.9 万台,同比大跌 15%。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许还没有后来经销商不满的事情发生。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再次下滑,只交付了 16340 辆。而今年前四个月,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上险量,是 18095 辆,同比跌幅是 38.39%,甚至高于一季度财报显示 24% 的跌幅。
除了保时捷,其他进口车辆也是如此。
还有次一席的豪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
有人说,2023年B BA市场份额降幅并不明显。
数据显示,宝马集团一季度在中国市场销售18.77万辆,较2023年同期下滑3.8%,成为该集团全球范围内唯一销量下滑的主要单一市场。
另外两家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奔驰乘用车销售16.89万辆,同比下降11.6%。而奥迪销量在15.53万辆,反而出现了同比增长14%的情况。
对此,宝马解释到由于人民币与美元间不利的汇率因素影响,压低了细分市场的收入。若剔除汇率影响,汽车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5%。
而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不管是上涨明显的奥迪,还是下降较多的奔驰,亦或者是降幅不大的宝马……
它们无疑不在近两年做出了一个战略,那就是价格妥协。
以今年宝马为例。
刚上市的八代宝马5系为例,燃油版5系各车型普遍存在5万~6万元的优惠幅度;纯电版本的i5,优惠力度更可达到8万元左右。另外非主销车型,优惠幅度甚至在10万元以上。
这种情况实则在以理想、问界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份额大涨后,尤为明显。
换句话说,中国市场内的B BA维持销量稳定的法宝是降价,而实际情况就是B BA即便在价格上做了很大的妥协,但依然没有止住颓势。
销量的流失仅仅是市场反馈的一个方面,最为致命的是中国相当一部分具备B BA用户群体正在主观层面的改变消费观念。
对于B BA的执念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深,他们甚至会毫不犹豫的盲订问界M9等车型。
无论是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还是B BA等一线品牌,还是诸如日系、德系等平民品牌,都无一不在这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中受到了影响。
如何摆脱困境,成了它们当下应该考虑的事情。
是与中国汽车品牌势不两立,甚至从政治方面入手试图扼制中国汽车的发展,还是打开思路,从电池乃至车机、智驾、“电视冰箱沙发”等方方面面学习、共同合作发展……
其实,并不难选择。
当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也不是已经无敌。
在当下国内各车企仍在卷技术、卷产品、卷价格,现在还要卷营销、卷流量,甚至卷老板……
这种情况下,国内又有几家车企是不赔钱的?
又有几家车企在卷价格的同时,保障减价不减配?
就像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打下了半壁江山,可真正揣进兜里的钱又有几个?
让利消费者是好事,就怕这个让利到最后只能是短暂的。
从长远来讲,一辆汽车既要为用户提供体验价值,也要能为这个国家提供产业价值,让这个行业产生良性发展,产生良性循环。
日企就算了,说什么共享其实内部壁垒之深效率之低令人发指。比如Sony不论是芯片内存屏幕摄像头电池还是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他家都有还都业内排名很靠前的。不光这个人家还有电影公司游戏公司音乐公司。要产品有产品要内容有内容,还是国际大品牌有一大票铁粉!肿么智能手机就干不过三星?!你看现在市面上还有多少Sony手机?一家公司都搞不起来就别说联合了,估计又是个JDI
太低调了,全宇宙都在关注这东西,好像说错了,它是东西,不对它不是东西!
事实证明唯有技术和创新才是我们竞争力的核心,一味靠模仿、营销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