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和曹魏丞相司马懿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明星。两人在战场上的互相攻伐,互有胜负,充满精彩的表现让无数人为之嘆服。
然而,当諸葛亮去世后,却出现了令人惊奇的一幕,那就是司馬懿竟然终身未再伐蜀。儘管有人认为曹魏难以轻易灭掉强大的蜀汉,而另一方面司馬懿的智慧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他在空城计中的"汝輩豈知?宜速退"这七个字。
诸葛亮北伐时期,和司馬懿乃生死大敌,双方为了干掉对方,使出了各种手段。曹魏繼承自汉,而蜀汉也宣称自己乃是汉室正统,双方在法理性上有着巨大的冲突,因此曹魏的最大敌人不是东吴,而是蜀汉!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竟然终身不再伐蜀了,而是出兵攻打其他地方,很多人都看到了司馬懿不再伐蜀的一个重大原因——蜀漢仍然很强大,曹魏难以轻易灭掉蜀漢。
诸葛亮虽亡,但他留下的班底以及军队仍然存在,蜀漢仍然有较强的实力。再加上蜀道难,从外界根本不好攻打,所以曹魏并没有再继续对外用兵,曹魏皇帝曹叡甚至在諸葛亮去世后,直接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供自己享乐,可见曹魏上下对蜀漢是什么态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司馬懿不再讨伐蜀漢!
然而,除了上述明显的理由,很多人还忽略了司馬懿不再讨伐蜀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司馬懿的谋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差点就把曹魏的陇右全部夺取,正当诸葛亮准备消化陇右时,司馬懿前来救援,结果让诸葛亮让馬謖防守街亭,结果被司馬懿打得大败。
马謖的大败出乎了諸葛亮的预料,于是諸葛亮准备撤退,结果还没等到他离开,司馬懿的大军就已经杀到,于是諸葛亮只能大摆空城计,吓唬司馬懿!
然而,当时的空城守军不过数千人,而司馬懿手中则有十万大军,一座区区数千人的城池,怎么可能吓退十万魏军?而且当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让百姓在城门口打扫,如果真的是计谋,这是不是显得太做作了?
司馬懿是多么狡猾,他怎么可能被这个场景吓退?他手中有那么多军队,派个几百人试探进攻,总能发现点什么吧?这太不符合司馬懿的行为方式了!
事实上,空城计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诉司馬懿,现在城里并没有多少军队,甚至诸葛亮就在城楼上,很容易捉拿,可问题是,抓了诸葛亮之后呢?抓了諸葛亮,灭了蜀漢,司馬懿能得到什么?能被加官进爵吗?想多了!
就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司馬懿才被勒令居家养老!如果不是诸葛亮北伐,司馬懿根本不会得到重用,因为曹魏新皇帝曹叡对他很不放心,一点也不信任他!
要是司馬懿在此战中一举击败诸葛亮并趁此灭了蜀汉,那么,不久之后,司马懿必然也会和韩信、彭越等人一样,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之后,司馬懿得到重用这一切可能都是无法实现的。曹叡对司馬懿多有怀疑,却又无可替代的才能。这样矛盾的心态使得曹叡在处理司馬懿问题上一直徘徊不定。
正是在这个时刻,诸葛亮的去世为司馬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诸葛亮是蜀汉的中流砥柱,他的死意味着蜀汉内部势力的分崩离析。
司馬懿深知蜀汉的实力依然强大,但同时他也明白,蜀汉内部的权力争斗会削弱其对外战争的稳固性。面对这种局面,司馬懿决定暂时放弃对蜀汉的进攻,而是选择先观望,等待更有利的时机。
"汝辈岂知?宜速退"这七个字,在空城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司馬懿深知诸葛亮的智谋,他在空城计中留下的种种疑点,使得司馬懿能够看清其中的陷阱。这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也暴露了他的虚实。而司馬懿在这关键时刻的冷静和智慧,则使得他能够看破诸葛亮的险恶用心。
司馬懿明白,要想在曹魏朝廷立稳脚跟,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灭掉蜀汉可能会让他在曹魏内部招致更多的怀疑和排挤。
而如果能够在合适的时机,以曹魏保护蜀汉的形象出现,对于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他明白,只有保持蜀汉的存在,才能让曹魏更好地统一其他势力,使得自己在朝廷中得到更多的支持。
因此,诸葛亮死后,司馬懿终身不再伐蜀并不是因为蜀汉实力强大,而是出于他精明的政治考量。他看清了蜀汉内部的动荡局势,明白了蜀汉的存在对于曹魏的稳固至关重要。他选择了暂时观望,以期待更有利的时机,从而更好地巩固自己在曹魏朝廷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