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屠夫”王传福这一枪,打爆了谁的泡沫?
2025年2月11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一纸宣言,将高阶智驾技术从“高端选配”直接拉进“全系标配”的深渊。这场发布会不是技术秀,而是一场行业核爆——比亚迪用“智驾平权”的旗号,把智能驾驶的定价权捏碎,让曾经靠智驾溢价收割韭菜的车企集体破防。
当小鹏、华为的智驾选装包还在2万-6万元区间徘徊时,比亚迪直接把高速NOA塞进了7.88万元的海鸥次低配车型。这波操作堪比当年“油电同价”的复刻——你不是说智能驾驶是高端技术吗?比亚迪用供应链垂直整合和400万辆数据飞轮,硬生生把成本压到行业底价。那些靠“黑盒方案”躺赚的Tier 1供应商,恐怕连夜开会讨论裁员计划了。
比亚迪手握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400万辆智能车实时回传数据,相当于每天有400万次“路考”。这种规模优势,让算法迭代速度堪比病毒复制。反观某些新势力,年销量刚过10万就敢吹“数据闭环”,在比亚迪面前简直像小学生挑战AlphaGo。未来智驾的竞争,本质是数据的“圈地运动”——谁的车多,谁的算法就更懂中国路况。
德系、日系品牌的中低端燃油车,曾经靠“L2辅助驾驶”勉强续命。如今比亚迪把城市NOA打到20万级,高速NOA下探至10万以下,合资车的智驾方案瞬间沦为“古董级玩具”。更致命的是,中国智驾数据生态和法规认证已成护城河,外资想重建本土研发团队?先问问比亚迪的工程师军团答不答应。
当吉利、奇瑞疯狂加码全栈自研,部分国企还在纠结“要不要抱华为大腿”时,比亚迪已用“天神之眼”BAS 3.0+系统完成感知-规控-执行的闭环。这场战役的残酷在于:没有中间态。要么像比亚迪一样砸千亿搞芯片、算法、超算中心,要么沦为智能时代的“贴牌厂”。2025年后,没有智驾能力的车企,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
当智驾成为标配,车企的竞争焦点将转向“谁更懂用户”。但比亚迪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既是运动员(整车厂),又是裁判员(芯片/算法供应商)。未来是否会出现“用比亚迪芯片就要开放数据”的潜规则?当行业80%的智驾方案都姓“BYD”,消费者真的还有选择权吗?
那么:
“10万块买智驾,你愿意为技术买单还是为品牌溢价付费?”
“如果所有车都标配比亚迪智驾,你会担心‘算法同质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