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说:毛主席和鲁迅一样,都有两个伟大之处

历史客栈 2024-12-26 10:30:29

毛主席为什么比别人更高明、更伟大,周扬曾经总结过两个原因。

周扬早在抗战时期,就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建国后又长期担任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与毛主席有过很多交往,对毛主席和鲁迅也都有很深的了解。

在1977年,周扬接受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谈鲁迅的功劳,一个是对社会的了解确实深刻,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两条是很厉害的。毛主席的伟大也是这两条,其他的许多革命家就不如他。毛主席、鲁迅,对社会、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透彻的。因为这种了解,所以对马克思的理论可以用。教条主义者,像我们这些人和年轻的人吧,也许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比方说‘创造社’后期的人,都在日本读了很多书,王明这些人也读了些书,但是读了不能用,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因为毛主席和鲁迅对社会有丰富的了解,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太多社会、历史知识,你的马列主义就只能变成教条。”

周扬的这段话,就说出了毛主席为什么能成功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深刻的社会了解,另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

其实,对毛主席的评价已经有过定论了,说他的成功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三是马列主义。

这个说法,就跟周扬的说法差不多,只不过是多了一个“马列主义”,不过,周扬也说了,如果没有前面两个,只会背诵马列主义,就会变成像王明那样的教条主义者。

所以,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前面那两条,是基础,是根基,只有有了这两条,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纵观毛主席的革命生涯,确实也是很符合这两条的。

第一,毛主席出生于湖湘大地,从小就酷爱读书,上学后更是博览群书,无书不读,让他拥有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这些知识,就是指导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毛主席了解了这些知识,也就了解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

第二,毛主席非常注重社会实践,早在上学期间,就经常徒步旅行,走遍了湖南的各个角落,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用一句古话来形容,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主席就是通过这两条,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

相反,那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自诩“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了一肚子马列主义,却因为对中国社会不了解,只会生搬硬套苏联的“先进经验”,结果水土不服,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状的损失。

其实,毛主席也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的想法,还亲自组织了一批湖南学生,想要带着他们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但是,毛主席把这些学生送走后,自己却没有去,而是留了下来,继续研究中国社会。

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可见,毛主席并不排斥出国留学,但是,他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本国的问题,这才是根本的问题。

因此,在后来的革命中,大多数领导人都主张发动工人、占领大城市、与国民党军打阵地战,只有毛主席提出,我们要发动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与国民党军打游击战。

这就是“留洋派”和“本土派”的区别,“留洋派”只会照搬苏联的成功经验,却不了解中国的实际问题,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只有毛主席这个“本土派”,看到了中国问题的关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

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正是被“留洋派”看不起的毛主席,才带领中国革命走出了泥潭,走向了成功!

周扬在这次采访中,还谈到了一件事,说:“我们在上海时,兵是国民党的兵,根本不能接近;农民也很少,接触不到;我们也说要拥护红军,但是红军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是抽象的,没有见过。直到去了延安,才见到了真正的‘工农兵’。在过去,我们不认识‘工’是个什么样子,‘农’是个什么样子,‘红军’是个什么样子,只有到了延安,才真正和这些‘工农兵’结合了起来。”

这件事,既是周扬这些学生的经历,其实也是那些“留洋派”的经历,在国外学了一肚子马列主义,号称要为工农兵打天下,却不知道工农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连自己要服务的对象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取得成功呢?

这就跟现在的一些“专家”一样,号称要为老百姓服务,却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根本不接触老百姓,又怎能制定出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政策呢?

(参考资料:《毛主席传》《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