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卖给马云的饿了么,如今回头看,张旭豪真的后悔了吗?

柳依说 2025-02-19 08:53:03

创业的决策像是一场赌博,筹码是梦想,下注的是自己的未来,赢了就风光无限,输了可能一无所有。

一位身价百亿的年轻人曾说过:“创业者没有退路,没有后悔的权利。”话虽如此,可当他卖掉了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后,人们仍不禁好奇:他会不会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思考当年的选择,甚至感到些许遗憾?

这位年轻人,就是张旭豪。

发现外卖赛道:一个硕士生的创业初衷

如果没有2008年的那次点外卖经历,或许就没有后来改变了中国人用餐方式的饿了么。

那一年,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的张旭豪,在宿舍里和室友历经一场晚饭“囧事”。

几个人想点外卖,但不知道有哪些餐厅可选、送餐范围在哪,甚至连找到电话点餐都成了一件麻烦事。

折腾了半天,好不容易来了外卖,却发现饭菜被送错了。

这场不愉快的经历,让张旭豪萌发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平台,把所有餐厅的菜品都展示出来,让人们一目了然地点餐?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

他找来了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几张桌子,一台电脑,一个简单的网站,就成了最早的“饿了么”。

网站上线后,他们既要接单,又要电话通知餐厅,有时订单太多,还得自己亲自送外卖。

有人问他:“你这么折腾图啥?”

他笑说:“不图啥,就想让吃饭省点事儿。”

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想法,竟然成就了日后中国外卖行业的传奇。

但创业从来都不只是“点子”这么简单,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补贴大战与融资困局:烧钱竞争如何压垮饿了么?

2015年,当美团强势杀入外卖市场时,和平已经结束了。

两家平台开始疯狂烧钱补贴用户,补贴大战成了外卖行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打开手机,各种红包、折扣优惠扑面而来,让用户几乎“零成本”地吃大餐。

而对商家来说,这些平台不断用补贴降低门槛,把他们从线下吸引到线上,彼此争夺餐厅的市场份额。

当时,饿了么一年“烧”掉了几十亿,每天睁开眼,全是竞争对手在抢用户。

为了能撑下去,张旭豪不得不接受各路资本的融资。

融资越多,自己手中的股份就越少。

而另一边的美团,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还很快在更多二三线城市站稳了脚跟。

最终,面对不断扩大的亏损和巨大的市场压力,张旭豪力推饿了么收购了当时日渐衰败的百度外卖,希望借这笔交易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不过,这种紧急抱团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互联网巨头阿里的出现,才真正决定了饿了么命运的走向。

卖身阿里之后:张旭豪的个人得失

2018年,张旭豪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饿了么以95亿美元(约合665亿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阿里巴巴。

这场交易让张旭豪个人财富暴涨,跻身80后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但也在当时,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要选择卖掉这样一家正在上升期的公司?

在一些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妥协”的表现,甚至有人质疑他:是不是因为失去了抗衡美团的信心?

张旭豪则表示,选择阿里并非纯粹的商业妥协,而是在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把企业放在更强大的生态内,继续发展壮大。

阿里巴巴的资金实力、生态资源,可以帮助饿了么走得更远。

他本人则淡出管理职位,仅做出战略性贡献。

得失并非那么容易评估。

张旭豪通过这笔交易实现了财富自由,还开启了自己的投资生涯,尝试进入高尔夫等新领域。

是否会有一刻,他回首往昔,感叹自己再也没有站在前线带领饿了么的那种激情?

创业之路的启示:失败还是成功?

有人说,创业者的路上,只有“生”与“死”。

张旭豪卖掉饿了么,将这家公司交给阿里,等于是给外卖赛道的竞争画上了一个注脚。

那么,这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

在更广阔的视角下看,饿了么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张旭豪的个人传奇,而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到一个改变数亿用户消费习惯的巨头,它本身就是一次辉煌的试验。

而张旭豪的选择,虽然引发争议,却也为后来人提供了经验:创业不仅需要开拓市场的勇气,更需要在关键时刻做出艰难决定的智慧。

或许在他心底,那句“创业者没有后悔的权利”仍然是信条。

他曾经的豪赌,换来了自己的传奇,同时也换来了一场不断变化的行业格局。

创业的路上,没有一定对错的选择,只有是否合时宜的决定。

张旭豪卖掉饿了么,是他当时最大的抉择,而他之后的人生选择,也证明他的视野从未局限于一家企业。

这让人不禁思考: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重大选择时,是否也能拥有他那样的勇气,去接受选择后的结果,无论好坏?

成功与否,有时并不只在于最终的存亡,而在于那一段过程中,是否走出了自己的路。

0 阅读:3

柳依说

简介: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留言都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