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朱文龙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了《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提到学校要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未完成部分无需补做。此举引发网民热议。
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对中小学生睡眠时长的要求,超三成受访家长表示孩子睡眠时长未达标,52.2%的受访家长认为应避免给孩子过多课外压力。
不管是为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还是确保学生第二天有充沛精力迎接学习,作业“熔断”这项措施都值得点赞。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业到点“熔断”,只是减轻学生负担的第一步。
从2021年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多地都曾推行“作业熔断机制”。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只是“看上去很美”。
至于原因,就在于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不同,且不少地方的中小学作业依旧偏多。就拿小学来说,语数英三科外,可能还有美术、音乐乃至书法作业。至于中学生写九门作业,更是“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下,强制规定几点以后不能做作业,那些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很可能完不成作业,白天所学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学业有可能因此落下。时间一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没了实施这项措施的动力。“作业熔断机制”叫好不叫座,也就不奇怪了。
“作业熔断机制”,并不是让孩子按时睡觉、睡个好觉这么简单。作业设计科学化,减少无效重复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能自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是“作业熔断机制”的最终目的。
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正如《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所言,“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优势”。“一刀切”布置作业,对全体学生做统一要求,其实是不科学的。如今家校联系非常方便,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在控制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保持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实现减量提质的目标。
总之,让作业“熔断”发挥作用,做好“后半篇文章”更加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