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宋年间,一纸诏书将王巩贬谪至岭南偏远的宾州。
消息传出的那一刻,府中歌姬舞女纷纷告退,无人愿意跟随这个即将沦为"弃子"的官员远赴瘴疠之地。
然而,就在众人争相逃离之时,一个清丽的身影却缓步走到王巩面前,恭敬地说道:"老爷若不嫌弃,柔奴愿意随您同去。"
这个决定,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留下了一段被传诵千年的佳话。
【命运多舛的帝医之女】
宇文柔奴生在一个显赫的御医世家,她的父亲是宫中太医,医术精湛,深受皇家信任。
小小的柔奴从小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她看到父亲为病人把脉问诊时,总会安静地站在一旁,认真地观察着父亲的一举一动。
然而这样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深宫之中,权力的较量从未停止。
一场宫廷斗争,让太医宇文成了无辜的牺牲品。他被人陷害,蒙受了投毒的冤屈,最终郁郁而终,客死狱中。
柔奴的母亲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没过多久也在悲痛中离世。
年仅十三岁的柔奴顿时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那个曾经温暖的家,在一夜之间支离破碎。
更让人心寒的是,她的叔父在父母相继离世后,不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起了贪念。
他将柔奴卖到了歌舞坊中,用一双沾满铜臭的手,亲手将这个千金小姐推入了风尘。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
在歌舞坊中,柔奴凭借着聪慧的天性和过人的悟性,很快就学会了歌舞技艺。她的容貌秀美,歌喉动人,不到一年就成了京城知名的歌姬。
然而,柔奴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世。
在那些寂寞的夜晚,她常常会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想起那些在药房里观摩学习的日子。
所有人都以为她只是一个善舞的歌姬,却不知她一直在偷偷地钻研着父亲留下的医书。
【一见倾心的知己缘】
王巩第一次遇见柔奴,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当时的他正为政务烦忧,独自漫步在京城的街巷中。
突然,一阵悠扬的琴声飘入耳中,那曲调清雅婉转,与寻常歌姬的靡靡之音大不相同。
他循声而去,见到了正在抚琴的柔奴。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柔奴的眼神清澈见底,举手投足间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带着几分超然物外的气质。
在交谈中,王巩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歌姬不但知书达理,还对医术颇有研究。
当柔奴说起自己的身世时,王巩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他看到了柔奴眼中闪过的一丝黯然,却又迅速被坚韧取代。
从那以后,王巩常常来听柔奴抚琴。
他们谈诗论画,聊医论道,心灵相契,情愫暗生。王巩家中虽已有发妻,但他还是决定将柔奴赎身纳为妾室。
让他感动的是,柔奴在入府后,不但孝顺他的发妻,还用自己的医术细心照料全府上下。
就这样,两个饱经沧桑的灵魂,在乱世中找到了彼此。
柔奴没有想到,自己竟能遇到一个如此风雅知性的君子;王巩也未曾料到,命运会给他送来这样一位知己红颜。
当柔奴看到王巩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诏书时,心中没有丝毫犹豫。
她知道,岭南瘴疠之地,寻常人难以存活,更遑论习惯了京城生活的王巩。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医术,护他平安。
【岭南岁月显真情】
宾州是个苦寒之地,终日雾气缭绕,瘴疠横行。
当地百姓难以生存,更不要说两个习惯了京城锦衣玉食的人。
可柔奴从未叫过一声苦,她每天变着法子给王巩煎药调养,为的就是帮他抵御恶劣的气候。
一到雨季,当地的疾病就格外多发。
柔奴心疼那些买不起药的贫苦百姓,便支起了一间简陋的医馆。她用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渐渐地在当地传开了"女神医"的美名。
有一次,一个得了热症的孩子被送来医馆。孩子全身发烫,昏迷不醒,柔奴连续三天三夜守在孩子身边,细心照料。
当孩子终于退烧醒来时,她已经累得连站都站不稳了。
王巩心疼地劝她:"你何必如此拼命?"柔奴却笑着说:"我的父亲曾说过,医者父母心。这些百姓和我们同在异乡,他们的苦痛,就是我的牵挂。"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两人的感情却越发深厚。
闲暇时,王巩常常写诗作画,柔奴就在一旁抚琴相和。他们在这荒僻之地,倒也过出了几分闲情逸致。
渐渐地,连当地的官员都被这对夫妻的举止感染。
他们看到王巩虽遭贬谪,却从不怨天尤人,反而潜心著述;柔奴不但照顾丈夫,还热心救助百姓。一时间,这对夫妻在宾州反倒成了佳话。
【重逢一席话惊人】
五年的岭南生活终于结束,王巩得到了重返京城的诏令。
消息传到京城,苏轼第一时间设宴为这位老友接风洗尘。
他原本以为,五年的贬谪生活必定让王巩憔悴不堪,却没想到眼前的王巩精神矍铄,气度依旧。
更让苏轼惊讶的是王巩身边的柔奴。
这位美人儿虽然比起五年前清减了几分,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从容与坚定。
她举手投足间的气质,哪里还有半分歌姬的影子?倒像是个出身世家的贵妇人。
酒过三巡,苏轼忍不住问道:"定国兄,听闻岭南瘴疠之地,处处险恶,这些年你是如何熬过来的?"话音刚落,他就后悔了,生怕勾起友人的痛苦回忆。
然而王巩却笑了:"东坡兄多虑了。说来惭愧,这些年我反倒过得逍遥自在。"
说着,他深情地看了柔奴一眼:"全靠这位内子,不但照顾我的起居,还在宾州开了医馆,救助百姓。她总说,只要心安,处处都是家乡。"
苏轼一愣,转头看向柔奴:"敢问夫人,你在宾州当真不觉得苦吗?"柔奴莞尔一笑,轻声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简单的六个字,却包含了多少真情与智慧。
这一席话,让苏轼陷入了深深的感动。
他见过多少显贵之家的夫人,在丈夫遭贬时立刻离去。
而眼前这位出身歌姬的女子,不但甘愿随夫共赴困境,还用自己的才能让贬谪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
结 语
当晚回到家中,苏轼久久无法入眠。
他提笔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年的《定风波》,以"笑时犹带岭梅香"来赞美柔奴的气质,用"此心安处是吾乡"来歌颂她超凡的胸襟。
世间万千红粉,有几人能在丈夫显贵时恭谨守礼,落魄时甘苦与共?
柔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知己之情、夫妻之爱。
她不但是王巩的贤内助,更是他生命中的指明灯,让他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看到了光明。
这段千年佳话,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的相守。
只要此心相依,天涯亦是家乡。
点关注不迷路,点了关注能爆富!